建构抑或消解:文学评奖之于文学生态发展——一项基于俄语布克奖的案例研究

来源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解构苏联意识形态化、一元格局化的文学形态开始,以俄语布克奖为代表的文学评奖逐步参与到当下文学共同体的建构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同时部分消解文学的本体性特质,表现出大众化趋向。在消解与建构的多重诉求张力中,文学评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当下俄罗斯文学生态的多元化、边缘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也凸现出文学的自由化、本土化、审美化特质.
其他文献
以孙诒让为代表的孙氏父子断言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帙为赝品的理由均难成立.本文在补充前人研究的同时,又考证出残帙所钤的几方重要的鉴藏印章,认为清代以前特别是南宋一朝残帙基本作为一件前代书法艺术精品而被陆续收藏.
古代汉语表处置疑问句的原形是由“如”等处置义动词后接处置对象和疑问代词“何”构成,可概括为“如XX何”.这个基本句式的演变,可归因为其中处置对象项的移位与疑问焦点的迁移等,此外,在具体的会话场景中,由于强调或者或者忽略“处置对象”,句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语用角度看,这类疑问句中,除了质疑“处置方式、办法”之外,至少还蕴涵两种意义:(一)处置方式的适配,即处置方式与其处置对象的比较.(二)质疑人向
本文以楚简新出字为材料,对《广雅》中部分传承自战国时期的古文字进行了比较勘对,并对《广雅疏证》中的三例错误作了校正.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中州全韵》的研究现状,对其版本作了初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其音系作了全面的整理考察.从分析其反切入手,证明了《中州全韵》不是声调分阴阳,而是声母分清浊.整理出了存浊的30声母系统.《中州全韵》的韵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大致相同,大的不同之处有3点,皆与时代地域有关.《中州全韵》的小韵格局与反切不是一个音系,与《切韵》等书的传统反切相比,其反切构造也有自己的特点.
"冈介"是湘南瑶族"坐歌堂"的一种地方型,"冈介"中的瑶歌,作为一套社会交际的框架,有着明显的程式化特征,最大限度地保持着传统的稳定性;而在社会行为的层面上,"冈介"中的"唱"则因地方社会生活的变迁,相应地出现了社会功能的转换与失落."冈介"之"歌"与"唱"在意义上的分离,代表性地反映了民间文学因其生活功能的衰退而走向消亡的特殊形态.
"娱尸"是历史上存在的一种民俗现象.相关史料的对娱尸的记载似是而非、甚至相互矛盾.本文通过娱尸与音乐,娱尸的起源及内涵的演变、娱尸与胡俗及元俗、娱尸与演剧四方面的考辨,得出四点结论:娱尸的表现形式为丧葬作乐,但并非一切丧葬作乐都是娱尸;娱尸一词出现在明代,但娱尸现象古已有之,其主要源头为古楚地的歌舞娱神乐鬼之俗;明人称娱尸不仅指称南方少数民族这种习俗,也包括当时颇为风行的佛教葬仪;娱尸处在不断发展
仪式研究最早是在神话和宗教学的领域,作为宗教信仰的表现行为方式,仪式活动体现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到19世纪晚期,仪式研究不再局限于宗教和神话这样狭隘的空间,而是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在更广阔的研究背景下发展出丰富的理论.仪式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现象,通过对仪式的分析,人类学家试图发掘仪式背后深藏的文化意义。本文以青海民和县官亭镇"辛家法会"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人类学的方
论文对王尔德戏剧在二十年中国的翻译和演出情况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唯美主义对于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王尔德戏剧演出被纳入到了中国的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中来,戏剧中的唯美主义特质在演出中被经常性的消解,从而完成了唯美主义戏剧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蜕变.尽管二十年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受到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明显影响,但就其翻译和演出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国话剧受唯美主义影响是有限的.
在华俄侨文学是俄侨创作的文学,是用俄语写成的文学,它属于俄国文学,反映了俄侨的故国之思;同时,它产生于中国,其中很多以中国的事物为题材,表现了他们对侨居国的热爱;爱情、命运也构成了俄侨文学的阐释主题。
本文以中国潮剧在泰国本土化的两种形态——泰语潮剧和酬神潮剧为研究对象,探讨泰国华族与佬族关于国家与社会地位关系的转变是怎样在泰国潮剧这一场域中得以实现的,进而尝试分析潮剧如何超越国界、族群社区,在泰国多元文化结构中获得特殊的社会意义,同时揭示体现在泰国潮剧发展形态中艺术与社会政治文化、不同文化、不同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