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百年之路

来源 :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u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诞生至今,已有至少两千多年可考的证据。而中西医汇通则姗姗来迟,开始于清朝末年和近代,是在西方医学和我国本土医学的激烈碰撞中产生的。百年中西医汇通,从简单的应用到全领域的接触,中西医结合在不断完善。在充分认识中、西医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其结合的层次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提高。从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情况分析,21世纪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
其他文献
孟子的和谐长寿观,主要是讲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中的代际关系,以及个人内心世界中欲望与道德的协调问题。目的是使人(特别是老年人)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和而不同的原则下,客观地正视社会中不同人群的利益需求和家庭中各个子女不同的经济状况,从而调整并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帮助子女化解矛盾,共同发展,并在发展中享受快乐和谐的生活,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以及自身
综述了寿阳寿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现实传承,从发展历程及现状分别加以阐述,对寿阳寿文化的进步、发展和转化做出若干思考,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目的:总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用药经验,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某院2004年12月至2009年3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住院患者首剂内服中药处方,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处方中药物的频次、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19例患者共用中药159种,共用药1206次,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依次为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补阴药。补气药常用白术、黄芪、山药、太子参;活血化瘀药常
目的:观察苁归益肾胶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DN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进行糖尿病教育、降血糖、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苁归益肾胶囊,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及24小时尿蛋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优于对照组的70.0%(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善显著,且治疗组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针刺法配合依帕司他片对血瘀阻络型消渴脉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活血化瘀针刺法配合依帕司他片(治疗组)30例与单纯依帕司他片组(对照组)30例。采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来评定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作为诊断和疗效的判定依据,观察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振动阈值及温度浅感觉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振动阈值及温度浅感觉检查结果较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代谢综合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生理基础,糖和脂类等代谢异常引发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笔者认为脾和代谢综合征症候群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其病机和治疗上起着独特的作用,提出脾虚失运,痰湿内蕴是代谢综合征的病机关键,应当重视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
文章综述了开展中西医多中心临床研究的重要性。要想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试验结果,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优秀的研究团队、高标准的研究设计、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足够强的执行力度。分析了中西医结合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局限性及发展前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及优势,大胆接受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的新成果,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丰富辨证论治和中医四诊的内容,相信中国中
中西医结合,概言之是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中医的长处是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调节性治疗;西医的长处是从局部出发,针对功能采取拮抗性治疗,从研究的角度是与时俱进,使中西医有高起点的结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中医基础理论——“肾”本质研究已有半个世纪,其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肾阳虚证的研究、从系统生物学研究肾虚与衰老、肾藏精与干细胞的研究。文章对这三方面进行了综述,从中医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的深入,冠心病治疗已进入生物学治疗时代。治疗冠心病的代表性中成药“麝香保心丸”的研究,发现该药对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血脂代谢、血管新生内环境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对个环节有干预作用。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符合对病本质的生物学治疗理念,具广阔的前景。
文章综述了近十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发展的成就,主要成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中西医结合消化学科队伍蓬勃发展;2、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交流广泛;3、建立了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4、相关论文、著作和科研成果显著;5、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越办越好。从以下几方面概述了“十五”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术研究进展情况: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研究;慢性胃炎研究;幽门螺杆菌研究;功能性肠胃疾病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