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考察具有不同情绪觉察能力(emotional awareness)的职前教师在面孔表情识别过程中的差异,探索情绪觉察能力差异的产生和表现,为设计有针对性提升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方法提供依据。为此本研究修订lane等人编制的情绪觉察水平量表(LEAS),并从400名职前教师中筛选出高、低情绪觉察能力两组被试各20人,采用面孔识别范式,要求被试对四类不同基本情绪面孔(愉快、愤怒、恐惧和悲伤)做出相应判断,记录EEG并分析两类被试在面孔表情识别过程中时空特征。结果发现:(1)在正确率上,情绪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10.212,P﹤0.001),正确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但组别的主效应、组别与情绪类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2.771,P=0.117;F=0.378,P=0.548);(2)在反应时上,组别和情绪类别的主效应、组别和情绪类别的交互效应均显著(F=10.200,P=0.006;F=47.691,p﹤0.001;F=10.883,P=0.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高情绪觉察能力被试除了在识别愉快情绪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三种情绪识别时的反应时均显著短于低情绪觉察能力者(P﹤0.05或P﹤0.01);(3)在ERP成分上,高低情绪觉察能力两组被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N1,P1,VPP,N2和LPP上,具体而言,高情绪觉察者在N1、N2和VPP三个成分的潜伏期均显著短于低情绪觉察能力者(P﹤0.05或P﹤0.01),且在P1和LPP的幅值显著高于低情绪觉察能力者(P﹤0.01)。研究结论:与低情绪觉察能力者相比,高情绪觉察能力者无论是从无意识阶段、注意阶段到决策阶段均对情绪类别信息更敏感,这可能是导致其在面孔表情识别速度更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