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法律风险的预防、控制与救济

来源 :上海市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州等地区的民间借贷危机凸显了出借人与借款企业在民间借贷融资中面临的巨 大风险。笔者建议,防治民间借贷融资法律风险须双管齐下,一方面,出借人应通过合同与 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另一方面,企业作为民间借贷的融资方,需要对民事法律风险和刑 事法律风险加以防范、控制和化解,如此才能确保民间借贷合法、健康、有序地发展。
其他文献
环境风险防范是应对环境风险问题的必要制度措施。建构环境风险防范制度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制度建 构有关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体而言,就是对环境风险防范的涵义进行辨析和界定,剖析环境风险防 范制度化的责难并进行反思与辩解,梳理、归纳环境风险防范制度建构的基本问题并进行规范分析与思考。
环境正义的内涵在于环境利益和环境负担的公平分配。环境法的倾斜保护就是基于对环境利益和环境负 担分配的失衡现状进行矫正的需要。环境立法应当遵循环境正义理念,向弱势利益、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倾斜, 通过环境利益优先原则的确立和环境权利义务的设定,达致利益衡平的公平,并最终达到利益的共同增进。
风险社会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已经严峻的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依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应急 治理体制,固然有许多的易发动的集中优势,但也有一些深层后续的困局在我国各类公共事件中屡次显现。风 险社会的特征要求应急信息通畅化、应急权力多元化、应急决策民主化与应急治理协商化。通过对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风险社会话语演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过程的模式选择由压力动员型向协商型转变。
在2010 年匈牙利有毒废水事故、2011 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两起严重环境灾难中,欧盟都启动了欧盟 民防机制并发挥重要作用。欧盟民防机制是欧盟在风险防范中不断调整其法律的结果,有其自身发展历程。目 前,欧盟民防机制的构成体系包括两大支柱性法律,即2007 年通过的《建立共同体民防机制的决定》和《建立 民防财政工具的决定》。鉴于欧盟民防机制在环境风险防范中的的重要性,有必要对这两部法律文本进行初步
基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特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中通常都规定了排污单位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 及时通报可能会受到影响的公众。这种情形下的排污单位信息通报义务,不仅能够实现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更 主要的在于公众能够在知情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避免或者减轻排污单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带来的 人身或者财产遭受损害。但是,随着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律的不断完善,排污单位的这种信息通报义务将随着 排污单位的信息
在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环境保护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跨界水污染问题及其治理依旧是一 个亟待解决、又久解不决的“老大难”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中国的跨界水污染的问题,对跨界水污染治理 难的原因进行了经济性、法律性和体制性的分析,并借鉴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成功治理流域跨界 水污染问题的宝贵经验,切实结合我国国情,对完善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难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去年BP 公司在墨西哥湾的石油溢流事故、中国大连油管爆炸石油污染事故、美国Exxon 公司在黄石河 石油管破裂导致的油污、中国中海油在山东钻井平台的石油溢漏四个典型的案例,在整个社会的应对、司法处 理上,中美都有完全迥异的表现。美国是信息完全公开、真实、客观,中国则是信息单一。美国是诚实信用, 没有任何人敢于隐瞒,而中国则是隐瞒、欺骗。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是以民决团为基础的普通法司法,它将政 府纳于
会议
在我国传统城乡二分法影响下,农村成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尽管随着环境问题的凸 显,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的整治,城市生态环境在整体上得到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逐渐威胁 到国家的整体生态安全。不可否认,农村生态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没有农村生态安全的保 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举步维艰,城市生态安全也会岌岌可危。所以,将农村生态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 略高度,从立法
随着浙江温州等地老板跑路事件的进一步发酵,非正规民间融资的风险逐渐显露, 但是,非正规民间融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非正规民间融资的监管与市场融资之 间,应有明确的界限,即让市场的归市场,监管的归监管。非正规民间融资的正规监管,应 该是有法可依的规范监管,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政府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取决于应对的行政资源和行政手段是否充足和完备。借助 不完备信息的框架为分析当前民间金融现象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思路,认为信息不完备与缺乏 行政监管资源和手段的相互作用,导致法律对民间金融的态度是压制型的。而回应型法律应 该积极为社会的需求提供合法的途径和渠道,这将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率。 因此应该围绕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从经济法(公法)角度进行制度构思,相应地,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