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渗氮+低温渗铬"的复合工艺称为复合渗铬。复合渗铬层是在消耗原渗氮化合物层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渗铬过科中,作为先驱层的渗氮化合物层处于"回火"状态,发生转变。本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及能谱仪(SEM/EDS)、透射电镜(TEM)研究了碳钢(20、45、T10钢)及纯铁经540--560℃离子渗氮5.5h所获得的渗氮化合物层在随后渗铬过程中的相变行为。
【机 构】
: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 510640 南昌航空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昌 330063
【出 处】
:
第八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渗氮+低温渗铬"的复合工艺称为复合渗铬。复合渗铬层是在消耗原渗氮化合物层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渗铬过科中,作为先驱层的渗氮化合物层处于"回火"状态,发生转变。本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及能谱仪(SEM/EDS)、透射电镜(TEM)研究了碳钢(20、45、T10钢)及纯铁经540--560℃离子渗氮5.5h所获得的渗氮化合物层在随后渗铬过程中的相变行为。
其他文献
本文在Thermecmaster-Z试验机上对C-Nb及c-Nb-Mo两种成分体系的低碳微合金钢进行压缩变形热模拟试验,绘制了相应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分析了Mo元素对低碳微合金钢的动态连续转变(CCT)、显微组织及硬度性能的影响。
国家西气东输二线采用API5L X80级管线钢,螺旋焊接钢管的最大壁厚为18.4mm,采取双面埋弧焊接方法。第一次焊接热输入能量在22.7KJ/cm,第二次焊接热输入能量在24KJ/cm,本文主要研究二次焊接对一次焊缝和焊缝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本模型基于Garcia和Offerman等提出的两个阶段生长理论,采取位置饱和形核形核模型,各向同性生长以及新旧两相界面前沿溶质场线性分布近似,对溶质场相互干涉引起的软碰撞问题给了清晰的描述。该模型综合考虑一维和三维的情况,精确的预测了0.37C-1.45Mn-0.11V不锈钢中等温铁素体的形成和Al-0.2wt.%Sc合金中Al3Sc的脱溶析出,模型简单又不失物理意义,模型的主要部分包括:形核模
取9Cr2Mo钢和GCr15钢,奥氏体化后进行中温等温转变,采用金相显微镜和QUANTA-400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贝氏体碳化物的形貌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上贝氏体碳化物呈长短不一的薄片状或短棒状,分布在铁素体亚片条或亚单元之间,其排列与贝氏体铁素体片条轴向大体上平行分布;下贝氏体碳化物呈细片状或纤维状等形状,分布在铁素体片中间,大多数与片条的主轴方向交角排列,但角度不等。钢中贝氏体碳化物在γ/α
利用热膨胀仪采用热膨胀法测定了CFB/M复相钢及其Nb微合金化钢的相变临界点Ac1、Ac3、Ar3、Ar1,同时测定了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热膨胀曲线,研究了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连续冷却速度下得到试样的组织形貌,借助显微硬度计测定了试样不同组织区域的显微硬度值。实验表明,微量Nb形成的第二相析出,可提高Ac1和Ac3,降低
本文研究了Fe-2.0Cu合金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性能及第二相析出的变化。利用金相显微镜以及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连续冷却过程中的微观组织与沉淀析出,分析不同冷速对析出的影响,硬度与组织及第二相析出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冷却速度对铜的析出有较大的影响,在0.1℃/s连续冷却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第二相析出,以相间沉淀方式析出,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析出物逐渐减少,对材料形成更强的强化作用。经过透射电镜
低碳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CFB/M)是一种综合力学性能优良的长寿命结构钢,强韧性优于单一马氏体的强韧性,为进一步细化晶粒以提高钢的强韧性,本文对CFB/M复相钢进行了Nb微合金化,采用Nb(C,N)阻止动态再结晶后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获得细小的原奥氏体晶粒,从而实现细晶强韧化,但在试验后来试验过程中发现Nb微合金化CFB/M钢具有组织遗传性,然而在采用循环加热淬火进行组织细化时需利用马氏体
本文以高强度船板钢为实验材料,1=船板钢不加钼,2=船板钢加0.2%钼,两种试验钢的其它成分相同。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上,在真空状态下将试样以20℃/s的速率升到1200℃,保温10min之后,以5℃/s的速率降到1100℃,以10/s速率,30%变形量将试样压缩,以3℃/s降到850℃,以10/s速率,30%变形量将试样压缩,然后分别0.2℃/s,0.5℃/s,1℃/s,3℃/
随着油气开采向着边远地区发展,管道运行环境将日益严酷;为保证管道能够安全地运行于地震带、滑坡、泥石流及永久冻土区域,管道设计要求运行管道具有更大的抗外来冲击能力。因而,传统的基于应力设计转变为应变设计,开发出"基于应变设计"方法。已有的研究表明,这类基于应变设计的抗大变形管线钢管(板)需要更高的抗压缩和拉伸应变能力;而管道压缩变形中关键的失效因素为纵向屈曲,因而钢管的纵向力学性能非常重要,需要较高
汽车排气系统凝结液腐蚀主要以点蚀方式腐蚀失效。由于我国汽油中S含量高,汽车排气系统出现的腐蚀相对国外严重。目前作为排气系统材料,已由原来的渗铝材料向不锈钢尤其是高性能铁素体不锈钢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