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两次初雪过程对比分析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l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NCEP/NCAR 6 h 一次的全球同化系统分析资料,对2010 和2011 年发生在石家庄冬季的两次不同量级的初雪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为日后降雪预报提供参考意见.两次初雪过程具有相似的环流背景,但也有一些不同点.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处太行山东麓,特殊的地形对石家庄的天气影响很大,西风槽和东风回流配合是最有利于降雪形成的环流形势,值得关注的是西风槽和东风回流同时具备时才能产生降雪,2010 年初雪两者出现时间基本一致,2011 年东风持续20 小时后随着西风槽的到来,降雪才逐渐开始.低层东北冷平流,中层西南暖湿气流,增加了大气的斜压性.2.与降雨不同,700hPa 转为槽后降雪不能立刻结束,500 槽前正涡度配合地面回流也会产生降雪,高空转为负涡度控制降雪结束,降雪与正涡度区的发展、东移紧密联系,可以作为预报依据.3.2011 年降雪前期和期间的高低空各层温度都明显高于2010 年,由于近地面层气温高,2011 年降雪为湿雪性质,雪花降落到地面上很快融化,2011 年的逆温层明显,使低层的水汽和能量不易与高层交换,为2011 年暴雪天气积聚了能量.4.2011 年由于西南低空急流水汽通道的建立,形成水汽通量辐合中心,水汽条件明显好于2010 年,这样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水汽在西南急流的驱动下向东北方向输送,与地面到近地层的东北回流冷空气汇合,产生较强降雪.可见西南急流的建立与降雪量大小密切相关,单纯西风浅槽带来的降雪量级会比较小,这在实际业务预报中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5.低层东风起冷垫和地形辐合抬升作用.
其他文献
0917 号台风“芭玛”路径迂回多变,时而原地不动,时而突然转向,走“回头”路,在菲律宾北部登陆三次.“芭玛”15 天的生命史是近20 年来登陆我国的最长寿台风,在这15 天里,“芭玛”经历了热带气旋的所有等级.热带气旋的路径发生异常,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台风“芭玛”的路径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讨论各个阶段的影响因子,其中着重分析第三阶段即路径异常阶段.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芭玛”在前
利用气候资料对江苏近30 年来的23 次区域性暴雪个例进行了分类分析,发现江苏暴雪发生在淮北、江淮、苏南的比例为30%、35%、35%.根据500hPa 高纬形势,可以将江苏暴雪天气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阻型,二是低压带型,三是贝湖高压脊型,各型所占比例为:39%、39%、22%.再利用NECP1*1 再分析资料对江苏暴雪天气的天气形势、系统配置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江苏出现暴雪天
利用常规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4-2009 年夏季(6~8 月)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暴日与无雷暴日天气的环境场特征,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杰弗逊指数(JIM)、沙瓦特指数(SIM)、K 指数(KM)、最大对流稳定度指数(BIM)、抬升指数(LIM)等对流参数,对于雷暴日和无雷暴日分别计算改进的对流参数,并进行量化检验和评分.结果表明:08:00 探空资料计算的各个指数以及TSS 评分相比,S
本文利于常规高空探测资料、地面中尺度加密自动站和NCEP\NCAR 间隔6h 的再分析资料,对江苏2010 年8 月18 日和23 日两次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强对流过程进行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地面风和温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500hpa 为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副高南侧华东沿海中高层有东风波系统,低层没有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时,江苏也会发生强对流天气;东风波系统使辐合区高达250hpa,深厚的辐合区配合高
在圆柱坐标中本文通过引入位相函数,重新推得了模型雨团中的水平结构方程,并做了讨论。得到了以下结果:在距该圆柱坐标中心足够近处,该雨团是圆对称的,无螺旋结构;而在距该中心足够远处,该雨团可存在螺旋结构,并可得到该处螺旋结构雨团垂直运动的的近似表达式。该结果与实际螺旋结构雨团相一致,而这弥补了我们早先结果的局限。
利用1961-2010 年共50 年宿迁地区逐日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 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宿迁地区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和宿迁地区寒潮预报的一些经验。气候分析结果表明:50 年间宿迁地区发生寒潮的频数呈减少的趋势,年代际时间尺度发生了三次跃变,分别发生在20 世纪70 年代初、80 年代初和90 年代末。宿迁地区寒潮多发于秋季,主要集中在11-12 月份,约占总数的50%左右。
Large-scale monsoon gyres and the involved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over thewestern North Pacific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previous studies.This study is aimedto understand how monsoon gyres affect t
会议
本文对比分析了2010 年7 月15 日(过程1)与2011 年6 月15 日(过程2)发生在景德镇市的两次强暴雨过程的探空资料,主要结论如下:(1)二次过程的对流层底部均有明显的风向、风速的垂直切变.7、15 大暴雨(过程1)发生前至发生时,Tlogp 上有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发展,且不断增强.中低层暖平流发展明显,且暖平流高度伸展至400hPa,对流有效位能大.与过程1 探空图明显区别的是,过
借助江西多普勒雷达产品、地面自动站同步观测资料和GPS 水汽探测资料,对2011 年8 月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特征、地面观测资料、GPS 水汽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是江西东北部处在副高边缘,低层受偏南暖湿气流控制,高温高湿,不稳定能量较强,且低层有低空急流发展,并处于850hPa 急流出口左前方,水汽辐合较强;(2)强降水发生前,垂直上升气流表现为整层抬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降雪资料和GFS 0.5°×0.5°6h 再分析资料,对2011 年11 月29 日出现在河北南部暴雪过程的进行动力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这次暴雪天气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和地面回流,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西南暖湿气流在东北干冷空气之上爬升,在800hPa 左右形成锋区;回流天气动力特征为:低层为下沉气流和负涡度,中高层为上升气流;依据风场特性,将整层分为低层和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