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在众多种类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活在其间的民族,形成了多样的生计方式,这样的生计方式和环生态环境产生良性互动,各民族利用本土知识,有效规避了生态系统中的脆弱环节,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历史上,由于各民族传统生计产出与内地汉民族的主粮结构不一致,其传统优质物产不能纳入中央政权的赋税范畴,为了实现“编户齐民”的统治目标,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多次作物推广,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在众多种类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活在其间的民族,形成了多样的生计方式,这样的生计方式和环生态环境产生良性互动,各民族利用本土知识,有效规避了生态系统中的脆弱环节,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历史上,由于各民族传统生计产出与内地汉民族的主粮结构不一致,其传统优质物产不能纳入中央政权的赋税范畴,为了实现“编户齐民”的统治目标,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多次作物推广,造成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变迁,甚至一些作物的推行,造成了当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灾变由此形成,进而造成了当地民族的贫困.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各级政府在推行一些扶贫举措时,照搬外地产业扶贫经验,没有考虑民族地区的客观实情,忽略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大因素,因而扶贫成效不显著.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当前扶贫实际,要想找到切实可行的扶贫路径,必须以当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为基点,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利用现代科技,对民族地区的传统生计方式进行创新利用,生产优质产品,实现可持续脱贫.
其他文献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国内外经济学、社会学长期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文在介绍万山丹砂开采以及城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万山区转型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探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资利用的建议,这不仅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有利于推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攻坚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扁担山地区的布依族依托于喀斯特地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木结构的民居.将自然资源与生活需求完美结合的老石板房,在千年布依村寨高荡依旧完好地保存.石板房特色鲜明的空间结构和纷繁复杂的建筑仪式蕴含了丰富的布依族文化,是研究布依族的重要依据.但伴随着老石板房的逐渐消失,附着其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难以保存.以高荡村布依族为例,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变迁分析,深入探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传统建筑保护的关系,单纯的“
选择玉树州治多县、玉树市和果洛州玛沁县作为调研目的地,通过走访贫困户、实地观察、召开小型座谈会、查阅相关部门文献材料等形式,调查了解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尝试性地提出建议和措施.总之,青南藏区扶贫开发的路还很长,只要明确思路,找准突破口,充分利用三江源自然保护和“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发展好机遇,培育好、扶持好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扶贫开发必将走上可持续发展之
语言的分类不仅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还关系着相关族群的相互认知,并对族群关系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及相关材料的梳理,说明藏族多续人与藏族里汝人和藏族尔苏人均为元明时期脱苏人的平等分支,相互间不存在包含关系,并进一步说明多续语与里汝语和尔苏语之间是脱苏语的方言关系,不存在多续语和里汝语属于尔苏语的方言的情况.
通过解读文化扶贫攻坚,加大对特色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开发,让民族文化成为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催化剂,增加农民收入的富矿,破解发展难题的突破口,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真正达到民族文化促扶贫攻坚的目的.
“省地”出现于宋代,是宋人在西南边疆民族关系中常用的习语.“省地”主要指王朝直接控制区域,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综合性概念,但对于“新疆”,宋人却少以“省地”称之.“省地”强调郡县制与羁縻制、统治与非统治的区域分野,明显具有的“边”内涵,呈现出“双边”特征,是王朝的“内边”与“外边”,又以“内边”为主.“省地”体现了“三省制”内涵、“二元制”结构的空间化.
边境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实施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政策措施,中缅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朗族弹唱”传承得以繁荣发展.本文以中缅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朗族弹唱的传承与保护为例,从文化传承与文化互动二者的关系切入,分析其传承的主要方式即“以传承促互动,以互动求传承”,力求在文化传承、互动中,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章描写了芒市傣人生活居住生境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季节更替以及饮食习惯,总结了作为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的傣族医药的理论体系、诊断治疗方式和药材选用技巧,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阐述了疾病的产生与地理生态环境、季节更替以及饮食习惯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且调查了傣族社会中巫医同源、神药两解的现状.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应该在已取得的针对传染病及外源性疾病的显著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与中医、西医相结合,深入挖掘
旅游的发展在改变地方社会现代进程的同时,也改变了地方社会的人居环境.为了塑造旅游形象以及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地方社会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建筑风格,也将地方社会打造为旅游者视野中的宜居休闲之所.而原来居住于地方社会的人们,因为大量旅游者的进入而改变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人居环境因旅游而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在旅游过程中制定适于地方社会的生态策略,以便促进地方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黎族文化符号在海南旅游业中的开发利用,将为海南旅游产品增加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的研究案例中,黎族文化符号内涵了历史脉络,并经过选择、包装进入民族旅游场景,被搬上舞台转化为景区的他者消费.当地居民作为黎族文化的承载者,也进入景区的展演,生活中的文化要素“硬化”为民族的标志与符号.在对景区社会结构的分析中,在场的主导者(景区工作人员)和缺席的主导者(观光者)决定了对黎族文化符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