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短信息地震灾情识别模型及系统设计

来源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rg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震后快速而准确地获取灾情信息是地震应急、救援指挥决策最为迫切的要求.目前,我国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因此,开展基于短信息地震灾情识别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讨论了地震灾情短信息自动发送、提取、汇总、筛选与计算分析的技术思路,提出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框架,解决了基于基站的手机定位、基于地名库的手机定位、短信灾情识别模型(信息响应时空分布模型、短信息统计分析模型、短信息的烈度判断模型)等问题,初步建立了基于GIS的短信灾情识别系统软件原型系统.
其他文献
本文在一栋三层足尺框支剪力墙结构模型震后加固试验研究及汶川地震震后对房屋损伤现场调查基础上,对编制的《汶川地震震后受损房屋结构加固方法及图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震后加固设计的指导原则及综合处理方法,并给出了图集中新加固方法详细的施工过程及技术要求,为解决震后受损结构的加固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提要 “5.12汶川大地震震害深刻教训我们结构工程师.结构构件的设计,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外尚应符合其抗震能力.不应存在因局部加强或刚度、质量的突变而形成新的薄弱点.同时,还应考虑结构刚度突变和质量的差异而导致的地震作用效应增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大量的震害和震后加固实例供结构工程师参考.
地震应急体制管理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在借鉴日本和美国的应急体制管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国地震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两方面提出了完善这一体制的具体措施,目的是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进一步丰富我国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全局最优盲源分离算法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该算法利用统计独立信号完全分离时估计信号误差最小为分离原则,把寻优过程转化为广义特征值求解.分离过程不需要迭代,具有非常低的运算复杂度.同时,本文重点讨论了分离信号与广义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论证了盲源分离技术应用于模态识别的可行性.理论分析与数值算例表明,本文方法计算简单,具有很好的识别精度.
应急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地震灾害应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相关法规的缺乏使应急建筑工程项目难以发挥全部效用.如何提高应急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实现应急建筑工程项目的效用最大化,已经成为应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应急管理现状,结合汶川地震,对我国地震灾害应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应急机制、应急机构建设、应急建筑工程物资供应、应急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规范化和应急人力资源保障五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经典、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提高定位精度也一直是地震学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了影响地震定位精度的各种原因,初步探讨了影响地震定位的各种误差和因素.地震定位的各种影响因素不可能全部消除,只有结合各种其他方法和手段来尽量减小误差,从而提高地震定位精度.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房屋大量倒塌造成数万人伤亡,我们却束手无策,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深感内疚.尽管地震不可预测不可避免,但我们现在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尽量让我们的房屋不至于倒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的伤亡,那就是建筑隔震技术.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隔震技术及其优越性,并结合汶川地震出现大量的底层框架立柱塑性铰成因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隔震技术运用的必要性,并建议“积极稳步地推进隔震技术
四川汶川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均给两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世界范围内对防震减灾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次大地震在震害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着许多的不同.本文从地震参数、房屋破坏、人员伤亡以及次生灾害几方面对这两次地震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其异同点及产生原因,为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利用汶川MS8.0地震和8次MS≥6.0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及地震造成的地表位移分布模型,本文依次计算了汶川MS8.0地震在这8次强余震破裂面的滑动方向上触发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对8次强余震的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有7次余震位于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区,其应力增加值均大于目前普遍认为的应力触发的阀值(0.01MPa),有1次余震按震源机制结果给出的两组节面计算,得到两种结果,分
“5.12”汶川地震发生在多山的四川省西部,与大城市地震的大规模的爆炸、火灾等次生灾害不同的是,这次地震除了大量房屋倒塌外,还有大量的山区次生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崩塌、堰塞湖、泥石流等,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样非常严重.而我国乃到全世界的抗震减灾思路主要集中在城市,缺乏山区抗震救灾相关的经验与对策,因此对多山地区的抗震设防显得非常紧迫.本文借鉴城市抗震减灾、国外抗震减灾的经验与技术,同时分析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