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成就目标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完成任务的潜能的认识。Elliot和Mc Gregor(2001)提出了成就目标模型。根据对能力的定义标准(成绩或掌握)及其效价的理解不同(追求或回避),该模型将成就目标分为追求掌握、追求成绩、回避掌握、回避成绩4种类型。Frost和Marten认为,完美主义是个人对自我表现要求完美,而且呈现出过度在乎错误,过度怀疑行为,设定过高个人标准,苛求一切事情整洁有秩序,并且感觉到父母对自己设定很高的标准以及过度要求自己的倾向。以往研究发现,运动领域完美主义与运动员的目标定向有密切关系,相对于任务定向的运动员,自我定向的运动员具有更高水平的完美主义倾向。Eisenberg和Fabes(1998)从行为上对道德进行解释,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能够帮助他人或对他人有利的行为,反社会行为指的是对他人不利或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目前国内关于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研究较少,而关于运动员完美主义特质与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以青少年运动员为被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检验性别、成就目标、完美主义对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影响,探讨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发展的个体心理因素,为制定青少年体育道德教育措施,促进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研究以238名青少年运动员(男性139人,女性99人)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运动成就目标问卷,运动完美主义量表和体育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量表)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检验运动员成就目标、完美主义与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与结论:1.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运动员的体育道德行为水平整体上显著高于男运动员;年龄和训练年限对运动员体育道德行为具有显著预测效应;2.青少年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对其比赛中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效应,运动员的完美主义对其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效应;3.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和知觉教练压力可以有效预测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知觉父母压力对运动员的亲社会(队友)行为具有显著预测效应;4.追求成功(追求掌握和追求成绩)的成就目标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追求掌握的成就目标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负向预测反社会行为,而追求成绩的成就目标可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正向预测反社会行为。回避失败(回避掌握和回避成绩)的成就目标仅对运动员的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性正向预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