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政策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行动指南",对推进学校体育治理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出发,提出了基于历史阶段和关键点分析探讨学校体育政策发展过程的生成环境和基于路径依赖和历史否决点分析探讨学校体育政策发展内在动力的分析框架。研究将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过程划分为:恢复与重构(1978-1991年)、渐进与规范(1992-2006年)、转型与治理(2007-2018年)三个阶段,发现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生成环境呈现: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促使学校体育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治理理念的更新催生学校体育领域"强国家—弱社会"具体手段的实施,人本价值取向的转变逐渐提升体育在学校教育场域的重要性。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惯性式发展的特征,即集体主导性、高密度性、权威的非对称性以及复杂性和不透明性的特点;以及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渐进变迁式发展特征。(1)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进程阶段的划分:研究将1978-2018年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恢复与重构阶段(1978-1991年)、渐进与规范阶段(1992-2006年)、转型与治理阶段(2007-2018年),以此探讨不同阶段学校体育政策呈现出各异的形态特征。(2)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进程的生成环境: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生成环境呈现: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促使学校体育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治理理念的更新催生学校体育领域"强国家—弱社会"具体手段的实施,人本价值取向的转变逐渐提升体育在学校教育场域的重要性。(3)路径依赖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惯性式发展特征:1)集体主导性。从政策制定主体来看,学校体育政策多由不同组织部门共同颁发,是明显的集体行动。作为集体行动者,每位成员都乐于分享经济利益而不愿承担风险,导致很难采取目标一致的行动纲领与具体措施。同时,由于受制于沉没成本、信息有限等外部因素,促使行动者处于有限理性状态。因而决定了政策制定主体推行某一政策方案时,遵循的是"满意为止"原则而并非"最优化原则",从而维持了政策的延续性。最典型的是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的建立,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层级的跨部门合作,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既得利益,造成学生体质健康制度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出现"政策失真"现象。2)高密度性。纵观学校体育政策发展历程,我们明显可以发现学校体育政策颁布的密集性显著提升,且在教育政策系统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到现在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政策承担着重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且与教育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制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事无巨细的规范着学校体育发展的各个方面,最终形成了学校体育政策矩阵。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学校体育平稳发展,但在政策矩阵中,如果改变其某一政策,会影响其它政策运行,反过来增加了学校体育政策创新的难度。3)权威的非对称性。行动者能够运用政治权威来推动提升其权利游戏规则的变革(正式制度和各种公共政策)。我国学校体育展过程中,政府处于明显的权威地位,学校接受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虽然权威政府的存在,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先决条件之一。从学校体育政策来看,政府与学校是典型的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或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政策过程较少。体现较为明显的是,各个学校体育颁布相关制度文件,大多呈现"根据某某文件"、"为确保某某计划实施"等词汇,从侧面表明各学校多遵循政府部门的指示展开工作,缺少一定的内生动力,进而也造成学校体育政策缺乏创新动力和环境,存在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4)复杂性和不透明性。政治生活处在相当混沌的环境,其中的政治行动者由于合作与期望的不确定性促使政治活动成为一个"黑箱",从而导致对当前亟待解决的学校体育问题反映缓慢,甚至无法察觉已存在的问题,外部系统无法输入有效解决方案。在学校体育政策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多数呈现渐进式发展,更多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正,这说明学校体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复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校体育政策出现路径依赖的客观因素。(4)历史否决点分析:学校体育政策的渐进变迁式发展。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转变的"观念否决点",这期间引入了众多国外的学校体育发展理念,也指导着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变迁。纵观我国教育政策尤其是学校体育政策,主要呈现渐进式发展过程,即多为原有制度框架内的变迁。从另一方面来讲,虽然学校体育政策的微调推动了学校体育平稳发展,但也由于学校体育政策发展过程中缺少政策置换或转换等,也导致了学校体育改革不彻底,本质性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善因而,在学校体育政策发展过程中,需要善加利用大环境如教育改革等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创造的"历史否决点",进而推动学校体育的本质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