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呼伦贝尔羊草草原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草原种群的生态特性,分布规律及其利用特点,经过8年的草原监测研究(1981~1988),找出了牧草产量的季节动态和年间动态的变化规律,在羊草草原地区,牧草产量受着降水、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等水热因子的制约而变化.牧草返青后,水热因子就对羊草的生长发育产生生态效应,随着降水和温度的不断增强,产草量相应增加,5 ~7月份均呈上升阶段,温度和降水到7月份均达到高峰值,而产草量在8月份达到高峰期,表明生物量的形成是水热因子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用计算机对产草量与水热生态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复相关系数R=0.867(R>0.01),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了置信度X=0.01水平的F检验.偏相关分析查明了降水量是影响牧草产量的主导因子.牧草营养动态表明粗蛋白季节变化明显,8月份最高,4月份最低.对于羊草草原的利用,一是刈割利用,8月份不但产量高,其营养价值高,是刈割调制干草的最适宜季节,二是放牧利用,主要实行“以草定畜”,按照季节与年间产草量和营养变化规律,进行有计划地划区轮牧.三是进行商品草生产利用,打贮的羊草在满足本地区家畜利用的基础上,作为商品草出售,是拓宽商品经济市场,开发呼伦贝尔草原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