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周时期蟠螭纹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繁盛到衰弱的过程.通过对这一时期青铜容器上的蟠螭纹进行类型划分可知,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属蟠螭纹的发展时期,其形态大体经历了一个由线条画到图案化、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变,此种变化在春秋晚期达到了最高峰,并延续到了战国早期,而这一阶段亦是蟠螭纹发展的鼎盛期.自战国中期起,蟠螭纹的发展渐趋衰弱,到战国晚期己基本消失.纵观蟠螭纹的发展,除因时代早晚而造成的形态差异外,不同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周时期蟠螭纹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繁盛到衰弱的过程.通过对这一时期青铜容器上的蟠螭纹进行类型划分可知,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属蟠螭纹的发展时期,其形态大体经历了一个由线条画到图案化、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变,此种变化在春秋晚期达到了最高峰,并延续到了战国早期,而这一阶段亦是蟠螭纹发展的鼎盛期.自战国中期起,蟠螭纹的发展渐趋衰弱,到战国晚期己基本消失.纵观蟠螭纹的发展,除因时代早晚而造成的形态差异外,不同文化系统的蟠螭纹亦具有不同的特征.
其他文献
侯家寨遗址是淮河中游重要的新石器时期遗存,出土遗存内涵丰富,文化面貌复杂.本文在对侯家寨遗址发掘材料全面整理的基础上,根据出土陶器的地层及其形态特征,将侯家寨遗址划分成二期四段,构建出侯家寨遗址基本年代序列.侯家寨遗址一期和二期文化面貌差别较大,通过与蚌埠双墩、鹿邑武庄、怀宁孙家城等文化遗存的对比,了解其与周边文化的交流情况,为淮河中游建立文化谱系提供参考.
走马岭史前城址应该包括走马岭内城、护城河和屯子山、狗赶张、蛇子岭等外围城垣体系,共同构成了内外城结构.整体平面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内城外侧有一周完整的护城河,外城外侧有断续的护城河迹象.内城面积近10万平方米(包括城垣),加上外城总面积约36万平方米.据调查和发掘资料,综合判断走马岭城始建年代应该不晚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屈家岭下层文化,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具有内外双城结构的史前城址之一.走马岭城的
1985年春和1986年秋对侯家寨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86件陶器刻划符号,均刻划在陶器的外底部,且大部分为刻划的阴文.通过符号所呈现的内容将其分为象形类符号、几何类符号和其他类符号.本文先对侯家寨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进行分类和释读,再将其与双墩遗址出土刻划符号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探讨其在中国文字起源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从而认知侯家寨遗址时期的原始社会内涵.
中华民族尚玉、爱玉的传统自古有之,动物造型玉器作为阅读我国新石器时代社会、文化等信息时的重要手段,一直为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明确其时空分布规律,并试图归纳出其区域和时代特征.
陶器起源是一个世界性的考古学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东亚地区早期陶器发现年代的不断提前,使得探讨中国陶器起源有了相对丰富的材料.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陶器遗存材料的梳理和国内外有关陶器起源的相关探索,结合中国陶器起源的时空背景、生态环境背景和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分析,对中国陶器起源的过程和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认为应将中国早期陶器的起源放在晚更新世以来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注意各种背景关联,从系统的
自仰韶早期开始,史前遗址中的房址、窖穴或陶器残片上常见涂抹一层白色石灰状物质,梁思永先生因其名称用途不可确定而称之为白灰面.根据已有资料,白灰面房址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从仰韶早期至二里头时期,白灰面房址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诞生期,第二阶段为初步传播期,第三阶段为快速传播期,第四阶段为繁荣期,第五阶段为中心转移期.通过分析白灰面在房址内的涂抹位置发现居住面、墙壁是白灰面涂抹比例最高的
西安半坡遗址于1953年春由西北文物清理队发现,并在1954年开始发掘.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发现,在第一期发掘基本告一段落的基础上,《西安半坡》的考察报告正式出版.其中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照片以及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掀起了对半坡类型文化以及半坡遗址的研究热潮.本文拟从西安半坡遗址M152这一特殊的儿童墓葬入手,归纳M152的特殊现象,归纳整理同文化进程或周边地域内特殊
酋邦理论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中一项重要成就,它建立了由部落到国家之间的发展链环,酋邦即前国家的复杂社会.酋邦理论最早是由国外学者提出,之后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被考古学家引入考古学研究中,中国学者对此理论态度不尽一致,不管它适不适合中国,都是在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一个有益的尝试.近来,历史学考古学领域有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社会进化模式.
兽面纹在商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阔口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兽面纹中的一类,阔口兽面纹的突出特点是有完整而清晰的兽口.以往学者研究兽面纹主要是对兽角、兽目等部位进行研究,很少关注到兽口.实际上,口作为交流的媒介在宗教活动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希望阔口兽面纹的系统研究能够为兽面纹和商周青铜器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商周时期墓道形制与墓葬等级的联系最为密切,墓道形制是判断墓葬等级的首要指标,“四大型”墓道是王墓的专有形制.墓道平面形制与墓葬的族属并非紧密关联,只是在非主流形制上商系与周系似有不同的倾向:使用拐道形墓道的大墓墓主属商系族群,使用喇叭形或弧形墓道的大墓墓主属周系族群.周系墓道形制变化与墓葬早晚有关,商系墓道形制差异与年代无关,而与墓葬规模反映的等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