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21年正式成立的国立东南大学是一所典型的按照美式大学模式治理的中国公立大学,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董治校模式得以在东南大学实践。东南大学的校董会由校外人士组成,行使学校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掌控推选校长、决定重大事项等权力。校董多为政界及教育界知名人士,他们在早期为学校的创设及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校内外时局演变,校董会运作中引发的争议也愈发突出,以1923年取消评议会扩大校董会职权、1
【机 构】
:
南京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南京210093
【出 处】
:
“史学视野下的世界与中国话语”研究生论坛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华学院第三届研究生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1年正式成立的国立东南大学是一所典型的按照美式大学模式治理的中国公立大学,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董治校模式得以在东南大学实践。东南大学的校董会由校外人士组成,行使学校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掌控推选校长、决定重大事项等权力。校董多为政界及教育界知名人士,他们在早期为学校的创设及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校内外时局演变,校董会运作中引发的争议也愈发突出,以1923年取消评议会扩大校董会职权、1924年裁撤工科和1925年易长风潮为代表,校董会与校内教授群体及教育当局等各方势力爆发冲突,最后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校董会治校在中国公立大学的唯一实践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校董会制度设计中蕴含了校内与校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些因素在校内外矛盾激化时爆发,不仅使校董会被迫终止运作,也使本来蓬勃发展的东南大学陷入政潮,开始走下坡路。
其他文献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效率发展为特征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不断受到诟病,城镇化正在向关注城镇化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方向转变。城市群是中国城镇化重要的空间组织方式和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水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关键的生态环境要素,对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尤其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城市群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了城市群发展质量的提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从投入产出视角对2004-2013年新疆88个县(市)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新疆农业生产效率时间上前7年整体呈现出缓慢波动递增态势,但从2011年开始明显转向递减阶段,综合效率始终低于纯技术
汉武帝在民国时期(1912-1945)的评价介于暴君与雄主两个面向,这既与汉武帝自身的复杂性密切相关,也与该时期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相联。抗战前汉武帝记忆两面兼具,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部分国民党人重新发现利用汉武帝茂陵,并举行纪念仪式活动。汉武帝记忆通过茂陵祭扫活动被重新诠释,与民族自信、民族复兴、建国统一、经济统制相联系。茂陵祭扫活动在抗战期间的长期推进,对于形塑汉武帝记忆起到重要作用,多重话语
二十世纪上半叶,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以彭禹廷为首的宛西自治领导者在中国宛西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乡村自治运动,形成了以“三自主义”为核心的地方自治理论,其包括自养(自富)、自治、自卫三个方面。彭禹廷的自养思想,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理论渊源,在宛西自治的过程中采取了诸如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良农工技艺、治河改地等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的措施。彭禹廷领导的“宛西自治运
16-18世纪在欧洲起源并依据欧洲民族国家理论加以阐释的“中国本部”概念,在清末民初之际传入中国,专指西方世界对近代以来由汉族人口大量聚居、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核心地带的称呼。“中国本部”不仅被西方列强和日本侵略者作为武装侵略和分化瓦解中国国土的思想武器,成为其对华殖民体系话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近代中国的报刊、书籍以及演讲中被国人加以广泛运用。国人对该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爱到主动
狄培理在对新儒家思想史的研究中,采取了“内在的研究进路”,侧重于儒学原典的阐释和思想资源的重新整理,构建了以新儒学思想为主导的宋明思想史图景,把美国汉学研究从早期注重思想与现实生活的互动,转向注重思想体系内部存在的概念的分析。狄培理的研究受到黄宗羲和钱穆的影响,他认为在宋明以来的新儒家思想中,存在着先知、自由、民主、理性、社群即代表“中国自由传统”的元素。他主张开展包括儒家思想与欧美传统等多文明之
1922年10月至12月间,以北京政府交通部提出的邮电加价令为导火索,全国各地出现了以取消邮电加价令为目标的呼声。在此过程中,新闻界、商界、地方军阀、国外公使和众议院等都明显偏向反对,力主邮电资费不得涨价。为维系自身利益,交通部和邮政总局极力辩解并坚持加价,但最终不得不接受阁议提出的暂停安排。邮电加价案凸显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北京政府各派系的复杂关系,以及邮政体制从传统的客卿做主向政府集权的转变
1930年扩大会议在北平召开,其目的第一为成立与南京政府相对立的北方政府,第二为召开国民会议和制定训政时期施行的约法。中原大战结束后,扩大会议派烟消云散,但其留下的政治遗产引发了各方舆论争议,南京国民党中央自持正统,对扩会参与者严厉批评;报界对《太原约法》评点优劣,约法草案起草者亦对其意见多有回应;中共对扩大会议参与者加以批评,并反对召开国民会议这个带有明显妥协意味的提议。
1927年至1937年是国民政府卫生部(署)规划全国卫生体系的重要时期。国民政府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卫生垂直管理体系,将地方卫生体系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投入与行政管理控制之下。为促进地方卫生工作开展,1932年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要求各省设立省立医院,先后有十几个省设立了省立医院。在1934年前各地均无卫生专管机关,省立医院短暂地承担过地方卫生行政管理职能。各省卫生专管机关相继建立后这些省的省立医院的卫
“善后大借款”为近代中国外债史上重大事件,该借款牵扯社会各面,各方势力对此发表有诸多言论,由此形成社会舆论的焦点。国民党依据大借款谈判进展,基于现实考量与政治博弈的需要,态度摇摆不定。借款谈判前期,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国民党领袖对待借款的态度处于游移状态,甚至某些党内人士意见完全相左,此时国民党尚缺乏坚定的政治斗争方向与理念。直至“宋案”发生及善后大借款合同签订后,国民党内部才摆脱游移状态,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