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收集了云南区域台网46个固定台站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的连续地震噪声记录。数据处理方法同Bensen。采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技术(FfAN)计算频散曲线。并用Ditmar与Yanovaskya的面波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分别对8-40s范围15个中心周期反演,得到各个周期的相速度分布图像。云南的大多数地震震源深度在5-25km之间,属于上、中地壳范围内。而在8s、18s的相速度上的低速异常带均同
【机 构】
: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北京 100871;云南省地震局 昆明650224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北京
【出 处】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集了云南区域台网46个固定台站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的连续地震噪声记录。数据处理方法同Bensen。采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技术(FfAN)计算频散曲线。并用Ditmar与Yanovaskya的面波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分别对8-40s范围15个中心周期反演,得到各个周期的相速度分布图像。云南的大多数地震震源深度在5-25km之间,属于上、中地壳范围内。而在8s、18s的相速度上的低速异常带均同断裂带地震带对应。因为在横向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低速异常体强度相对较弱,地震容易发生。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不依赖于天然地震,为获取的精细地壳结构以及实时地监测地下介质的物性变化提供了可能,随着日益增多的区域地震台网的布设以及台阵探测研究的开展,可以得到更为精细的地壳结构。
其他文献
对于地球介质流变特性的研究,可用蠕变实验,这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当岩石所受外力消除后,原来应变将会随逐渐降低,称蠕变回复,这种实验称反蠕变实验.本文通过蠕变和反蠕变的实验数据的比较研究认为:岩石发生膨胀前,蠕变曲线和反蠕变曲线的形状大致相同,反演所得的参数也基本相等;而在岩石膨胀后,它们的曲线形态有较大的差别,反演所得的蠕变参数也相差较大。因为同一样品其流变性质是相近的,在低应力的条件下,由于反蠕
在电磁卫星观测资料的各种分析处理中,时空背景场的分析与短临异常的提取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通过对法国DEMETER电磁卫星观测资料的时空分析和异常提取研究,初步认为图像信息PI方法(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PI方法)在电磁卫星观测资料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电磁卫星资料和实际震例分析证明,MPI方法在处理电磁卫星观测资料的过程中,既考虑了长期的背景场趋势变化,又突
用SVD单一方法压噪效果不理想.利用小波变换的分频特性和改进的小窗口SVD方法的能量可分离性,采用中值滤波方法来平滑预测出的线性或双曲线的同相轴,可实现不同频段内的SVD分析。对传统的SVD整体域压噪采用能量截断法,改进了重构时奇异值个数问题;小波分频和改进的小窗口SVD联合处理方法能适应线性同相轴和双曲线同相轴,对叠前资料中的线性干扰压制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检测出并增强地震资料中深层的弱信号能量,
独立分量分析(简称ICA)是近年来盲源分离技术的新发展.ICA以非高斯信号为研究目标,在观测信号统计独立的前提下,对混合信号进行盲分离.Fast-ICA是ICA众多方法中快速、稳健的批处理算法.该算法基于非高斯性最大原理,采用固定点理论寻找混合数据的非高斯性最大值,通过牛顿迭代法对观测数据进行批处理,实现从混合数据中剥离出各个独立分量.Fast-ICA技术在地震信号处理领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本文将
预测未来地震主要是通过对当前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趋势性变化来认识、处理和分析的.只有在扣除地震前兆背景趋势变化后,才有可能更加突出以及识别出非正常的地震前兆短临异常变化.通过这些地震前兆异常变化,分析可能的短临变化图像,从而进一步获得该时序图像与地震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地震前兆处理和分析方法很多,基于地震前兆资料背景处理和异常提取的基本目标,在分析已有前兆处理算法的基础上,借鉴了原PI算法处理空间地震
本文在运用Chapman模型及相关流体力学原理研究双孔隙空间的耦合特性对介质弹性参数影响,分析地震波在通过同时包含定向分布的裂缝和各向同性分布的孔隙,并且介质中充填流体时介质的等效弹性参数特性,结果表明介质弹性参数是频率依赖的,并且参数中存在着衰减项,而这种频率依赖性与介质物性参数中的裂缝尺度及流体性质存在一定的联系。当裂缝定向分布时,参数结果显示为各向异性,不同裂缝尺度具有不同的波速频散特性,在
随着航空重力测量技术以及卫星重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空间重力资料可以用于地球重力场的确定,但由于空间重力场对于高度的敏感,向下延拓过程变得很不稳定,噪声在下延过程中被严重放大,如何改善向下延拓的稳定性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多尺度小波分析的图像边缘检测方法,利用小波变换具有检测局部突变的能力,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边缘检测效果,而且运用小波的多尺度边缘检测特性对噪声的抑制,以期进一步改善向下延拓的稳
目前,大多数的地震前兆观测仪器都实现了数字化,数据采集的采样率一般是每分钟一次,信号中包含了前兆动态的日、月、年或更长周期的信息,可以满足分析预报人员日常对震情的跟踪监视.而测震仪的采样率一般是100次/秒.前兆观测仪器能否观测到更高频率的信息呢?模拟观测情况下钻孔应变仪确实观测到了高频的应变地震波.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提高,一些前兆观测台站开展了利用高频数采记录前兆信息的实验,如福建省地震局
大地电磁测深是观测具有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分布特征的天然交变电磁场,用来研究地下岩层的电学性质及其分布特征的一种勘探方法.目前,常规大地电磁测深解释手段主要通过提供电阻率反演剖面图进行地质解释,该解释方法存在对地层界面划分及构造圈定主观性大的弊端,制约了大地电磁测深的应用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提高资料采集和处理质量的基础上,引入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解释中最优分割技术,提出了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最优分割法
本文通过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接收函数,通过H-k域搜索的方法来研究龙门山断裂南段的莫霍面深度,同时通过共转换点叠加(CCP)的方式来分析该地区的浅层结构特征。主要是构建该地区速度结构模型,计算该模型下远震P波的理论接收函数,并将所得的理论接收函数和实际观测到的接收函数相比较,不断的修正模型,以期达到更具有可信度的模型。高原板块和盆地板块的交界处一般情形下是盆地板块俯冲到高原板块下方,其俯冲接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