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应用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更自觉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去.产业深度合作为企业从外部取得科技资源的重要来源,然而服装学校教育协助业界发展产业技术,合作上存在着许多困难,产业深度合作成效普遍认为尚存改善空间.本研究目的从服装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角度探讨建构有效的知识转移机制,以期使提升信息技术教育绩效及合作持续性.研究对象为服装学院与产业园区信息技术教育计划的
【机 构】
:
江西省现代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服装学院,南昌,中国 服装工程学院,江西服装学院,南昌,中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应用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更自觉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去.产业深度合作为企业从外部取得科技资源的重要来源,然而服装学校教育协助业界发展产业技术,合作上存在着许多困难,产业深度合作成效普遍认为尚存改善空间.本研究目的从服装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角度探讨建构有效的知识转移机制,以期使提升信息技术教育绩效及合作持续性.研究对象为服装学院与产业园区信息技术教育计划的企业,针对多家参与信息技术教育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服装学院信息技术教育过程,双方的知识转移机制未正式化,无明确规范双方义务的互动讨论或学生实习,无法保证合作双方都能得到预期效益,将无助于信息技术教育绩效;而知识转移机制若于企业内部制度化,双方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确定合作目标、划分合作权责及执行细节,并组成特定团队进行合作,将有助于提高服装学院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绩效及持续未来合作.
其他文献
中国服装产业结构升级向承担服装高级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高等教育政策也要求教学与产业及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全球一体化趋势加速.在这三重因素的引导下,本研究通过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与分析,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深度访谈,梳理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了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体系加强了职业规划内容,增加了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注重实践环节训
仪器设备的高效管理是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针对东华大学纺织实验中心在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入手,剖析了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及实验室开放存在的共性问题,基于纺织学院公共平台已有的智能化管理系统,有针对性地采用新进的信息技术,如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实验室24小时开放管理模式、电子教室创新实验教学手段、大型仪器设备双语培训等,更科学更有效地实现实验室日常管理,让传统
工科高等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近来国家一直强调并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和发展的教育改革方向.结合学校和学院“十三五”规划,从“双一流”建设发展的整体出发,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实验中心着力构建实验室智能化管理平台及新工科纺织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式、创新纺织实验中心管理和运行机制
“服装商务英语”作为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建设课程,其开课对象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大三学生,他们已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基础,希望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有效的专业交流,提高国际沟通能力.关注点在有效沟通,而非语言本身.传统英语教学恰恰以教师讲授为主,关注点局限在词汇、语法等语言本身的相关要素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为突破此局面,“服装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贯彻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采用翻
纺织产业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贸易优势的产业,同时也是科技与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重的产业.近年来,我国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成熟与进步为纺织技术与装备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实施纺织智能制造是迎接上述挑战与机遇的关键,纺织智能制造已经上升为我国纺织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的问题,同时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分析总结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为工科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介绍闽南理工学院六位一体、三方一致、师徒引领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梳理该模式实施中解决的教学问题及创新点,期望为地方院校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