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 :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asear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本文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土力学课程的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土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广泛征求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加大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改进考核方式等诸多教学改革措施。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同类院校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并不是所有影响热带气旋均会成灾,TCs事件发生灾变的诱因涉及致灾因子(风险源)、承灾体、孕灾环境、抗灾能力等四方面,但根奉原因是致灾因子风险源的强度及异常程度。致灾因子强度及异常程度越大,则越可能是小概率不常遇的极端事件,其超出承灾体忍受极限及一定风险概率下防灾设计标准的可能性越大,灾变风险也越大。为此,我们可以统一用风险概率量值来界定各类事件(致灾诱因或灾情指标)出现的可能性大小这点,并建立起致
利用2003-2006年6-9月日用电量、日最高用电负荷、日气象资料,从中选出121个高温日,对比评估高温日和6-9月气象条件对用电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日日用电量和日最高用电负荷增加大的风险高于6-9月,分别建立高温日和6-9月日用电量和日最高用电负荷气象变化量预评估和后评估模型并分析拟合误差,回归效果非常显著。高温日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于6-9月。2007年预评估和后评估模型试运行及实例分析表明:试
本文以山西省霍州矿务局辛置煤矿地质采矿条件为背景,运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建筑物荷载的大小、作用位置及采空区采深、采深采厚比、松散层厚度等对老采空区建筑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不同建筑物荷载和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老采空区建筑地基稳定与否的判别指标,即临界采深采厚比,以此作为初步判别老采空区建筑地基稳定性的依据。本书研究结果对于老采空区建筑地基的处理、采空区建筑物的布置及其抗变形结构设计等技
为了保证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的稳定畅通,保护路基下多年冻土处于冻结状态是多年冻土区筑路的主要原则之一,而加高路基是广泛采用的保护冻土措施之一。随着路基高度的增加,路基纵向裂缝病害日益增多。基于国道214线K369段典型公路纵向裂缝病害的监测,并结合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公路路基纵向裂缝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监测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的不对称性导致路基下多年冻土上限在路基下深度差
浸润线的确定是分析坡前水位骤变对边坡特性影响的基础,基于Dupuit假设的Boussinesq方程常用于分析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的非稳定渗流。本文采用部分线性化的简化方法,求解了简单情况下的一维Boussinesq方程,得到了均质土边坡和成层土边坡浸润线分布函数。此外,坡前水位快速下降时坡体渗出点和溢出面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变化,通常难以确定其位置,文中采用分区间搜索的方法确定了各时刻浸润线的出渗点位置
西藏某矿山露采高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且边坡开挖后形成高达700m的高陡边坡,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通过现场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详细调查研究和对地质环境资料的综合分析,基于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和边坡坡体结构特征对矿区边坡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开挖后各分区边坡的变形失稳模式进行分析,认为矿区主要存在松散堆积物的溜滑、坍塌及其沿基覆界面滑移、楔形体破坏及复合变形破坏模式。最后,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隧道较地面结构有着天然良好的抗震性能,但在一定的地震强度下,隧道结构(特别是洞口地段)可能遭受破坏。对于大跨度连拱隧道来说,其抗震性能较分离式隧道要差。通过对双洞6车道大跨度连拱隧道施工力学及瞬时动力时程分析,研究隧道支护结构位移、应力的地震反应特性,分析地震峰值加速度α=0.19g时地震对隧道支护结构的影响程度,为高烈度区大跨度隧道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固结灌浆是隧洞围岩结构常用的工程措施,根据现场波速测试、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和文献资料全面分析了灌浆对围堰力学参数和强度参数的影响,然后按照围岩是地下工程中主要的承载结构这一设计思想,将围岩和衬砌看作理想弹塑性材料,围岩和衬砌之间设置接触单元,应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了某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过程中围岩的变形规律与特征、围岩应力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塑性区分布;研究了不同围岩类型下固结灌浆对围岩加固的效果
济南城西的东风水库,自建成以来,水库渗漏严重,现拟改建为景观湖。为解决其渗漏问题,结合湖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提出5种防渗方案。本文基于MODFLOW进行渗流分析,计算出不同方案的渗漏量及渗流场分布规律,以此对防渗方案进行优化。经过综合比较分析,最终确定复合土工膜与GCL分区防渗的最优化方案。此方案渗漏量适中,而且不破坏生态环境,满足景观湖防渗要求。
本文以上海第④层原状淤泥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循环三轴试验,采用分级加载模式,研究土体循环蠕变、孔压随循环应力比及荷载振动次数的增大而变化的规律,发现分级循环荷载作用下存在稳定应力比及破坏应力比两个临界值,并将黏土蠕变分为衰减稳定、快速增长、瞬时破坏三个阶段;循环蠕变由累积塑性应变与可逆弹性应变两部分组成,当应力水平小于破坏应力比时,可逆弹性应变与循环应力比之间存在唯一线性关系;在相同应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