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圆盘系统过流速度场叠加的研究

来源 :2007年流体机械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g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应用PIV技术对带有径向强迫过流的旋转圆盘系统的间隙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带有强迫过流的动静盘系统流场的速度分布,是由零过流旋转圆盘系统流场和具有过流双静止盘系统流场的速度合成。应用数值方法对该流动现象进行了数值研究,同时提出了旋转圆盘系统速间隙内速度合成分布公式,经和实验结果对比,二者符合较好。对叶轮机械的相关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不同的弯道半径与流道宽度比值(r/b),对离心压缩机基本级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充分考虑叶轮尾迹对弯道进口气流的影响,对弯道内部流动及r/b对级的总体性能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b比值的变化对弯道出口气流角影响显著,存在一个使级效率为最大值的最佳r/b比值,壁面摩擦是引起弯道总压损失的主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静叶的弯掠三维造型的改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风机.采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和K-ε两方程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与分析了叶片扩压器的内流特征。研究揭示了弯掠静叶的改善流动机制:发现弯叶片在有利的"C"型压力分布下,将端壁区域的低能流体吸收到叶片中部高能主流中,减弱了端部低能流体的聚集,从而减弱了流动损失和流动阻塞,端壁的低能流体被主流携带往下游的二次流特征。
本文采用三维粘性非定常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离心压缩机级内静叶的clocking(时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两级静叶相对周向位置改变时最大效率变化为0.175%。另外,通过对非定常计算叶根、叶中和叶尖处流场图的分析,发现非定常环境下上游周期性尾迹对下游叶片边界层、尾迹以及叶尖泄露流的相互作用。
本文为分析离心泵启动过程外部瞬态特性的内流机理,建立求解叶轮启动和加速过程泵内部非定常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以二维离心泵为模型进行启动过程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以绝对坐标系描述全场流动,采用动网格方法实现离心泵启动过程中叶轮加速旋转引起的流场变形,采用大涡模拟(LES)描述湍流.分析了叶轮启动过程中内部非定常流动结构和演化过程及其与外部瞬态特性的关系,并与准稳态假设下的流动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文设计了尾缘凹陷新型三叶风轮,并采用三维雷诺平均守恒型Navier-Stokes方程和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对新风轮和原风轮的内流特性及气动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轴流叶轮前缘加厚能够降低低频噪音,减小振动和改善音质;在轴流叶轮尾缘进行内凹处理,能减轻电机负荷和降低噪声.
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平板翼型绕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程式,求解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模拟平板翼型在尾缘有无吹气时的流动情况,得到了平板翼型尾迹的传播特性。并使用四种常用湍流模型在相同的网格条件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相应的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各种湍流模型对带尾缘吹气的三维模型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得出了不同湍流模型对带尾缘吹气的模型的适用
本文应用三维非定常数值计算方法,对采用对旋转轮的新型轴流式水轮机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计算中,采用了全三维全流道的数值计算方法,基于DES(Detached Eddy Simulation)方法获得了对旋轴流水轮机的非定常流场和能量性能。计算结果显示,该新型水轮机在一个转动周期的不同时刻,其内部流场存在明显的非定常特性。
本文根据加速旋转相对坐标系中雷诺平均的连续性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以及转动系统的力矩方程,推导了水轮机转轮区域的流动控制方程。在此基础上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控制方程组进行封闭,对基于HL220改型的混流式模型水轮机进行了飞逸暂态过程的三维非定常湍流计算,得到了水轮机达到飞逸状态时的单位流量和单位转速、并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吻合良好。通过对计算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本文在多相泵进口为气液均匀混合的泡状流的假设下,采用欧拉两相流模型,以第四代螺旋轴流式多相泵为研究对象,对其含气率为10-90 %工况下的叶轮处单通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以及性能预测的结果,初步验证了叶轮设计的合理性,为叶轮的加工制造和以后的现场试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依据;通过含气率的分布情况也发现了叶轮的设计参数存在不合理之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多相泵叶轮的几何参数。
本文采取了二维和三维两种叶片物理模型,分别求解二维/三维、定常、不可压N-S方程和k-w/k-w SST双方程湍流模型,对风力机在准动态工作条件下叶片周围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详细地给出了特征叶片截面处的速度矢量、压力分布和升阻特性参数,并分析总结了相关规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对比表明,二维计算结果夸大了失速特性,而三维造型计算结果的升阻力系数与实验值误差在2%~15%之内,流动视图吻合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