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以遥感为手段,以典型农牧交错区多伦县三个具有代表性时期——1987年(起始年)、2000年(转折年)和2010年(成果年)的湿地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并结合地形图、地貌图、水系图及地面调查数据等资料,对多伦县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对多伦县湿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987-2010年湿地面积呈递减趋势,23年共减少了13504.6
【机 构】
:
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 010010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遥感为手段,以典型农牧交错区多伦县三个具有代表性时期——1987年(起始年)、2000年(转折年)和2010年(成果年)的湿地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并结合地形图、地貌图、水系图及地面调查数据等资料,对多伦县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对多伦县湿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987-2010年湿地面积呈递减趋势,23年共减少了13504.63hm2.其中,面积变化最大的是沼泽湿地,1987-2000年沼泽湿地的变化率为-1.74%; 2000-2010年,沼泽湿地变化率为-4.81%.23年间,沼泽湿地面积明显减少,特别是2000年以后,沼泽湿地面积减少的更快更多,河流水库的面积变化不明显.1987-2000年的13年间,湿地向非湿地转移的总面积为16744.10hm2,平均每年转移1288.00hm2.湿地向非湿地转移过程中,主要是沼泽湿地向非湿地转移,占到总转移面积的96.53%,河流水库湿地向非湿地的转移面积只占总转移面积的3.57%.同时,湿地主要转向林地、草地和耕地三个景观类型,向其他类型的转移不足1%. 2000-2010年,湿地向非湿地转移的面积为16909.92hm2,平均每年转移1690.99hm2,是2000年之前的1.31倍.与2000年前一样,湿地向非湿地转移过程中主要是沼泽湿地向非湿地转移,占到湿地向非湿地转移面积的93.74%,河流水库湿地向非湿地的转移面积仅占总转移面积的6.36%.与2000年前不同的是,此次转移主要是向林地转移,占到总转移面积的63.08%,其中有林地占27.16%,灌木林地占35.92%. 湿地内部转移,1987-2000年表现为沼泽湿地面积净增加,2000-2010年表现为河流水库面积净增加.其中,1987-2000年,沼泽湿地向水库河流湿地转移359.76hm2,水库河流向沼泽湿地转移495.17hm2,表现出河流水库面积减少、沼泽湿地面积增加的趋势,这与该时段气候呈干旱的趋势是一致的.2000-2010年,沼泽湿地向水库河流转移355.87hm2,水库河流向沼泽湿地转移172.59hm2,沼泽湿地减少183.27hm2,河流水库湿地呈增加趋势.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可能引起多伦县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选择气温、降水和蒸发量;人为因素选择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牲畜头数以及政策因素.对其驱动力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987-2000年影响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和蒸发量,其次是人口数量,人口的增加加速了湿地向耕地的转换,这一时期湿地面积的变化主要依赖于自然因素.2000-2010年影响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牲畜存栏头数和耕地面积,该变化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导向(京津源风沙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由此可看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面积萎缩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口增加、牲畜头数的增加是湿地向耕地和草地转移的主要人为因素,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段共同发挥着作用.
其他文献
以江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锦鸡儿(Caragana sinica)、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唐古特莸(Caryopteris tangutica)4种青藏高原灌木树种为试材进行干旱胁迫模拟盆栽试验,通过对比干旱胁迫后4种灌木生物量和根系特征值的数量变化差异对供选树种进行抗旱性能分析与评价,为青藏高原地区造林筛选优良耐旱灌木.研究表明,锦鸡
采用盆栽实验,通过不同的干旱梯度处理三个杨梅(Myrica rubra)主栽品种荸荠、晚稻、深红,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脱落酸(ABA)在干旱胁迫下的变化.实验表明,杨梅不同品种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下,脱落酸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对照相比,中度干旱(含水量45-50%)胁迫下,荸荠平均增加71.80%,晚稻平均增加22.09%,深红平均增加18.63%;重度干旱胁迫(含水量20-30%)下,荸荠平均增
设置12种基质类型,开展我国Ⅱ级珍稀濒危树种闽楠的嫩枝扦插试验,探究不同基质类型对闽楠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旨在为加快闽楠人工栽培技术发展以及人工林的培育进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不同基质及配比的穗条生根率差异达极显著,生根率最高的基质类型为泥炭(100%),生根率为71%,最差的为椰糠(100%),生根率仅为17%,两者比值约为4.18:1;2)不同基质及配比的偏根率差异极显著,偏根率最低的基质
为获得银杏叶饲料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对从古银杏土壤中分离出的40株真菌进行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的各类真菌中,曲霉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银杏叶中的纤维素的能力是最强的,其次是青霉,再其次是毛霉和木霉;若用于真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生产中,黑曲霉和青霉是比较优良的菌种,其中编号为YX201040C的黑曲霉和焦曲霉最为合适。
为了更好的进行针对性的配方施肥,我们对河源地区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肥力和土壤区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⑴总体上,桉树人工林的土壤退化严重,土壤板结,通气透水能力差.有机质、全钾、全磷、水解性氮和速效钾处于中等水平,而全氮和速效磷较缺乏.有效铁、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硫较为丰富,而有效硼、有效锌、有效锰相对缺乏.⑵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性氮较优,而页岩和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中微量元素较优;二代萌芽
利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测定并分析了河北平泉地区油松人工林的土壤呼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规律呈现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14:00~16:00,最小值出现在6:00~8:00;凋落物呼吸占土壤呼吸总量的23.83%;地表温度、土壤5cm温度、土壤10cm温度与土壤日均呼吸速率存在极显著(P<0.01)的指数关系,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为1.31~3.19.
通过对丹江口库区龙口林场水源涵养林不同林分类型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林分结构、立地条件和演替更新潜力等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林分质量的10个指标的权重评价和排序,结合调查数据计算出不同林分质量等级综合数值。结果表明:(1)林分结构对林分质量影响最重要,郁闭度、林分密度、土壤厚度和枯落物厚度等指标成为影响林分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幼苗数量则贡献较少。(2)丹江口库区龙口林场水源涵养林不同林分质量大部
为确保ISSR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对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以苦楝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ISSR-PCR反应结果的Mg2+,dNTP,模板DNA含量,Taq DNA聚合酶量,引物浓度等5个因素进行优化实验,建立了苦楝ISSR-PCR最适反应体系:dNTP浓度0.30mmol/L、Taq DNA聚合酶浓度1.00 U、引物浓度0.80μmol/L、Mg2+浓
为揭示枫杨苗木耐涝渍胁迫的生理机制,本文以当年生枫杨幼苗为材料,对江苏江宁、湖北鹤峰、安徽休宁、江西九江及安徽霍山五个种源枫杨幼苗在涝、渍胁迫下光合作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涝、渍胁迫导致枫杨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下降。江西九江种源枫杨苗木三个指标水平均高于其他种源,湖北鹤峰种源均低于其它种源。不定根多的种源枫杨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高于不定根少的种源。因此,江西九江种源枫
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Flous)Cheng et L.K.Fu)属松科(Pinaceae lindl)铁杉属(Tsuga carr.),本属约14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及北美洲,我国有5种3变种,分布于秦岭以南及长江以南各省区.南方铁杉为铁杉(Tsuga chinensis(Franch.)Pritz.)变种,是中国特有第三纪残遗植物,濒危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