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选取贵州19个代表站点47年夏季三个月日最高温度月平均及季节平均资料,采用EOF分解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前两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在82.%--89.7%,前两个特征值对应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能够代表对应时刻的时空分布特征,,第一特征向量代表的空间分布全省变化趋势一致,东北部变化较西南部大,及北部、东北部变率变化较南部西南部大。对应时间系数变化幅度大,年代际来看都有2-4年的周期振荡;第二特征向量空间
【机 构】
:
贵州省气象台,贵州 贵阳 550002 遵义市气象局,贵州 遵义 563000
【出 处】
:
2009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贵州19个代表站点47年夏季三个月日最高温度月平均及季节平均资料,采用EOF分解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前两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在82.%--89.7%,前两个特征值对应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能够代表对应时刻的时空分布特征,,第一特征向量代表的空间分布全省变化趋势一致,东北部变化较西南部大,及北部、东北部变率变化较南部西南部大。
对应时间系数变化幅度大,年代际来看都有2-4年的周期振荡;第二特征向量空间分布各时刻呈现出不一样的变化趋势,时间系数的值也普遍较第一特征向量小,突变不明显。
其他文献
为了检验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模拟能力,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站点资料,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青藏高原地区2006年夏季进行了模拟分析,并重点对温度和降水进行了细致的检验。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的再现青藏高原地区大尺度的环流特征,具有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对于量值的模拟,三种对流参数化方案均模拟出了与实况温度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均存在5-6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和比较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变化的气候特征以及与东西部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相联系的环流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 1951-2004年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上要呈反位相变化,最主要的雨型是西多东少,as世纪}o年代以来最常见的两种雨型是西少东多、东西部一致偏少口54年来,盆西夏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盆东则呈增加趋势口。2)盆西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与河套、华北的夏季降水有显著正相关
利用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2007年5~10月12个探空站08时和20时观测资料,分6种不同地形高度类型统计边界层内基本气象要素间关系,根据统计结果设计云南地面资料同化方案,并选取两个暴雨个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探空资料的贡献在引入地面资料后有所调整,在Ruggiero同化方案中,地面资料的引入在模拟区域初始场中东部地区明显的升温和增湿,对强降水的模拟改善作用较小:而在云南同化方案中则是东部
利用高分辨率雷达、卫星降水反演数据和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建立联合降水估算场并对其进行变分订正,得到0.1°×0.1°细网格降水同化场。同化资料包括2008年6-8月逐日4次FY-2卫星和CINRAD/CC雷达降水估算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变分方法对卫星、雷达联合降水估算场进行同化后,所得结果既较真实反映了地面观测网天气尺度信息,也对低纬高原地区降水离散性分布特征的描述有较大
本文利用云南区域基本气象要素高分辨率(1km×1km)地形订正CRESSMAN再分析资料,对2008初中国南方罕见低温雨雪背景下云南冰冻天气与电线覆冰情况分析表明:气象基本要素高分辨率地形订正的CRESSMAN再分析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冰冻天气和电线覆冰的局地气象条件,能够较合理地判识冰冻天气分布和电线覆冰的局地特征、厚度。2008初中国南方罕见低温雨雪背景下冰冻天气1月对云南影响不大;云南受影响时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重庆区域暴雨的环流特征,发现暴雨发生前相对湿度、垂直速度及假相当位温都有显著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从200hPa环流场看出6月有三次明显的Rossby波列传播过程,波列经过重庆上空的时间与三次暴雨发生的时间基本一致,说明这三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可能足稳定大背景下Rossby波的下游效应造成的。从三次暴雨过程副高588线的逐日位置来看,三次暴
本文结合高空、地面实况观测、1°×1° NCEP客观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6月28日20时至29日20时发生在重庆的一次区域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由于东北低涡和副高稳定少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高原低值系统在东移过程中与西南涡结合而产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高原上不稳定能量的扰动和下传为西南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能量条件,高低层的水汽平流和水汽辐合的交汇地带与最强降水带存在
利用1961-2008年重庆34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重庆伏旱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中西部是伏旱高频区,约十年七遇,且多重伏旱。重庆伏早的第一载荷向量场表明重庆伏旱变化具有很好的整体一致性。重庆伏早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区,即西部区、东北部区、东南部区和中部区。西部伏旱在1960-1970年代最强,东北部伏旱在1990年代最强,其次是1970年代
利用重庆地区30个台站近46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对重庆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6年期间,除夏季和冬季降水整体呈小幅度的增加趋势外,重庆地区平均的春季、秋季和年降水整体都呈减少趋势,尤其是秋季降水的减少趋势明显,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小波分析表明重庆降水主要存在着准15年的周期振荡.在空间变化趋势上,春季和年降水都表现在除重庆的西北部地区外其它大部分地
本文旨在对川渝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覆盖川渝地区的39个气象台站1980-1997年间的历史观测数据和川渝地区的地形图等基础数据,运用常规的统计分析和GIS技术为手段,探讨了GIS中各种插值方法,进而对区域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其时空变化的规律性.研究的结果表明:(1)对于本区域气温降水研究,采用样条插值方法的效果较好;(2)川渝地区的气温在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大,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