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A Critical Analysis

来源 :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us2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就作者多年来研究所得,指出中国政治传统的根本困结:「道的错置」,做一总的回顾、阐述,进而指出其回返、疗治的可能;如此,归返于正,斯为「道的正置」.从「道的错置」到「道的正置」的厘清与转化,进一步提出公民儒学的可能.首先,回顾近四十年来,作者自己关于此论题的探讨,做了一精神史式的反思;指出经由王船山到熊十力,并对举牟宗三,且在西方哲学思潮的激荡下,开启了一「本体-发生学」的学问探察方式.再者
波兰学者Topolski曾从内容上的时间性,将历史叙事(historical narratives)区分为三种理想型(ideal-type):年监(annals)、编年史(chronicles)、及一种更为严谨的历史叙事——编史学(historiography),Topolski其实仍认为annals是较初始的,它在结构上由单一事件(isolated event or single record)
传统文化包含极广,除经史子集四库而外,举凡绘画、音乐、建筑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范畴,是古圣先贤留的瑰宝.传统文化是靠汉字记录传承下来的,黄季刚先生说过:语言文字之学,为各种学问之预备,舍此则一无可通.先师林尹(字景伊)先生说:学问之道,识字为先.
在人类文明史上,儒教文明对于东亚各国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国家的运行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代表"儒学知识"的四书三经和家礼等书籍不仅融入东亚各地区社会文化脉络,甚至经过本地化过程(localization)在当地生根发芽.因此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角度研究基于东亚各国文化特点的儒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这一方面分析韩国忠清地区儒教本地化的过程以及传乘脉络,并介绍目前忠清范围
道光20年唐监(1778-1861)至北京任职,讲学期间拢聚了一批尊崇程朱思想的宦游士人,形成京师理学社群,透过纂辑学术史着作所形成的理学社群正体现了清代中晚期理学复兴的一个侧面,刘廷诏《理学宗传辨正》即是极具代表性之作.本文尝试经由《理学宗传辨正》之探讨,论析道咸时期京师理学社群的道统观,说明此一道统观以「格物穷理」为核心,从而论析这些儒者批判陆王心学之意涵,指出这个看似深陷门户泥淖的背后,一方
当今世界以商品经济和民主人权为主流,商品经济虽为人类带来商机和脱贫致富的经济果实,然而物质享受至上的价值观,导致精神价值的虚无化.民主宪政肯定人性之基本尊严和人人享有宪法所保障之自由、平等和生存权益,但是无形中使人们重法律而轻忽道德.在个体权利意识高涨下,人的道德意识弱化,在人生的价值观上,人不自觉地走上权利主体而忽略了道德主体性,这也使现代文明所以衍生人际间的冷漠、疏离和异化的一项主因.周代素有
中西友谊观都强调德性或者美德,都重视君子之交。西方思想家的理论论述比较多。相对而言,中国哲人的谈论比较结合具体的例子。虽然,友谊在五伦中位列最后,但是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很多动人的绝唱。中国文人对友谊的论述体例比较多样化,同时也比较注重神交。
唐宋以后《春秋》学术发展出「排斥三传」的解经态度,认为《左传》「传事不传义」,而将《左传》由经解的地位转化成史籍的身份,使《左传》性质改变.时至明代,《左传》经解地位松动之后造成《左传》研究多样化发展.从文献纪录观察,明代《左传》学术或是出现史籍型态如「纪事本末体」、「世家体」的改编,或是如王世贞明言「为古文辞者尚好《左氏》」,而从「文章」或「文学」角度解读《左传》的着作;或是专门研究「《左传》兵
会议
Confucius(551-479 BC)is considered to be a great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in Chinese society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scholars ever in world history.He wa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which constitutes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