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形成和发展机制的数值研究

来源 :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nb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第三代海洋模式(L30T63OGCM)进行改进,分析该模式1959年1月~1998年12月的40年积分结果,以此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和演变的物理机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西风爆发可引起表层洋流异常,异常的平流作用是SSTA形成厄尔尼诺模态的主要原因;表层洋流异常及由其引起的海表高度异常可导致次表层海水垂直输送的异常,异常的垂直输送作用是形成次表层海温厄尔尼诺模态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2003年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最高水位318m原型试验,汛期进行了洪水敞泄,由于有利的水沙条件和其他措施的采取,潼关高程非汛期上升0.04m,汛期下降0.88m,全年下降0.84m,对非汛期和汛期潼关高程的变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通过试验方法,结合黄河现状河道行洪能力,预测伊洛河发生大洪水时对入汇区黄河局部河段河势的影响,并提出了减小这种影响所采取的必要工程措施,为黄河下游河道防洪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一种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的水轮机模型试验台测试系统的开发,阐明了该系统的硬件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自行开发的水轮机模型试验台测试系统软件,着重论述了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系统。
本文通过试验,获取了大量气液两相绕流中漩涡脱落物体的信号数据,对这些信号数据进行三层小波分解,并提取第三层小波分解的8个重构信号的能量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特征向量,训练了人工BP神经网络并应用该网络实现了气液两相绕流中含气率大小的准确定位.试验表明:小波分解的特征提取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作为测量两相流组分的一种新方法。
本文以实验方法研究波浪从深水渐进到浅水的变形及其与水底潜堤变化的相互关系.本实验用造波机制造波浪而再用波高仪进行测量.波高数据经富里叶分谱后得到波浪能量和相位沿前进方向的变化,再用希尔伯特-黄的经验模分解法去求解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振幅及其波数.所得出的波数在深水区和浅寸区与近似解的理论值互相吻合,但在过渡潜堤区就相差甚远。
本文通过黄河下游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和对比,建立了适合黄河特点的水流挟沙力公式,由于不同粒径的泥沙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作用不同,因此一般采用挟沙力级配乘以总挟沙力得到泥沙的分组水流挟沙力;从非均匀悬移质输沙不平衡条件入手,借助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计算方法,并结合多年来黄河实测资料,建立了一套适合于黄河特点的水流挟沙力级配计算公式.认为分组水流挟沙力级配不仅与床沙级配有关外,还与上游来沙有关,它是一
为达到高效分离的目的,中科院力学所在"十五"期间,提出研制集重力、离心、膨胀等分离原理于一体的复合式分离器.带孔螺旋管是离心分离的主要部件.本文重点介绍带孔螺旋管油水分离的实验研究工作:对不同旋转半径和管直径的螺旋管,考察其在不同油水配比、不同流量、不同开孔数量及位置下油水分离的效率,为高效分离器关键部件的设计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本文在雷诺方程组的封闭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纵向脉动流速与竖向脉动流速与时均流速的定量关系,对脉动流速和雷诺应力进行了理论计算,并据此,对紊流的产生原因和紊流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定性分析。
本文应用ADI算法求解沿水深平均的潮流方程和破开算子法求解悬移质不平衡输沙方程及海岸演变方程,建立了二维输沙数学模型.在海岸演变方程中加入了由推移质输沙所引起的海岸变形,并考虑泥沙粒径大小、水体含盐度、含沙量、水温等因素对絮凝沉速的影响,考虑沉速、水深对水体挟沙力的影响.应用该数值模型研究了人工岬角对岬间形成稳定曲折岸线的影响,稳定岸线形成中被侵蚀泥沙沉积在岬后形成沙坝地形的过程,以及对岬外水域的
油田开发过程中,防止油层出砂是维持油田正常生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对于严重出砂地层的油水井,即使采取了机械或者化学防砂措施,也不能保证油水井的长期稳产,不得不提出防砂管柱进行更换.本文论述了一种新开发的旋转射流解除井下防砂管堵塞技术,在设计整套井下旋转射流解堵装置的基础上,室内实验了喷头旋转速度一流体压力关系、喷嘴冲击特性等,并在完全模拟防砂管工作条件下,利用样机进行了实际解堵试验.现场试验1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