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模式构建与实践

来源 :第九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0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是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学研三者优势互补又相互融合的一种有效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培养模式,以中国民航大学-AMECO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例,在校企联合培养框架下推行多课题研究、双导师制和分阶段实习等措施,实现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领域、专业方向与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目标要求,对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深层次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新形势下提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根本是人才培养.首先,阐述“双一流”对研究生教育的引领作用;其次,讨论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最后,以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为例,揭示“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为探索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改革奠定基础.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关乎高校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加强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研究,总结先进经验、固化研究成果,是做好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基本保证.以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与研究生党建有关的62篇文献为分析对象,对其数量变化、基本属性、主题与内容、研究范式、研究方法进行定量评估,对研究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阐述,并对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由此提出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水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托“双一流”建设,提升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度融合,构建了基于专业认证体系的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性综合大学工科专业积极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分析创建“双一流”及其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总结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创建“双一流”的重要保障,研讨“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探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突出挑战,并结合“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和要求,给出针对性策略: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运行;要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落实
在分析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困境基础上,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基于复杂系统视角梳理和总结了该校的改革措施,包括:提出了“系统重构、流程再造”的改革方针,构建了“宏观愿景层—中观体系层—微观措施层”的MLP改革模型;设计了“分类培养、科教对接、产学融合、互联互通”的培养路径,多渠道、多模式搭建了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平台;以全过程培育为主线,打造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精细化管理链.通过上述经
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实效是决定国家科技发展,尤其是前沿技术密集型重大学科人才供给的基础条件.为推动航天航空工业的持续性发展,国家批准成立多所航天航空工业类高等院校,或在重点学校中设立航天学院,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这些高等院校或航天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德育工作方面应密切结合国家航天航空工业的客观需求,以更好夯实专业化人才供给基础.
“双一流”的建设,应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接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课程贯通、成绩互认、教学提高、国际促进等四个方面提出改革与创新的措施研究.通过梳理本硕博课程体系、制定统一的课程编码规则等来完成本硕博课程一体化的建设;制定切实有效的学分转换制度,搭建研究生课程互选平台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及条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责任.解析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特质,探索行业特色型高校着眼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打造高水平大学的基本路径.
“新工科”是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今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工程博士”教育与“新工科”战略思想不谋而合.扩大社会的认知度,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完成学校与企业在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的角色转变,共同合作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世界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水平支撑,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我国高校,更需要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应对大规模学生培养的需求.高等教育实施精细化管理,应遵循“日常管理与基层管理者个人能力脱钩”“清晰界定管理者岗位的权力和责任”“重视管理规定的操作性”和“建立快速响应变化的管理习惯”的四种工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