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白细胞膜的仿生纳米系统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来源 :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天然细胞膜包覆纳米颗粒构建的仿生纳米系统兼具纳米材料的特性和细胞膜的生物学功能。例如,白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识别和清除外源和有害异物的功能,相应的,基于白细胞膜构建的仿生系统将具有长循环、低非特异性吸附、炎症趋向等特性,在生物医学检测和治疗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组建立了一种简便的超顺磁性纳米团簇制备方法,并利用细胞自身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嵌入过程实现了白细胞膜的叠氮基衍生,进而在温和的条件下制备了多种超顺磁性仿生纳米系统,成功应用于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检测,siRNA的靶向递送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的扩增等,结果表明,这类仿生系统具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消除白细胞的非特异性吸附,避免巨噬细胞的吞噬,并且细胞膜的流动性明显增强其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能力,促使其更好地发挥生物学功能。从而为仿生纳米系统的构建和生物医学分析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平台。
其他文献
基于量子点的荧光能量转移在细胞成像、生物传感、临床诊断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有的传感策略灵敏度相对较低、检测步骤较多.本项目利用靶分子诱导量子点表面的DNA纳米自组装;在量子点表面引入大量G四链体,并建立G四链体/hemin诱导量子点的双重荧光猝灭机制.该双重荧光猝灭机制包括(1)hemin作为受体的光诱导电子转移;(2)G四链体/hemin作为HRP模拟DNA酶,在量子点表面催化原位产生
免疫分析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来测定痕量物质的一种高灵敏、高选择的方法,其检测模式主要包括夹心型和竞争型,但传统的免疫分析模式通常涉及到多步分离和多步清洗,以及双抗体免疫分析模式,故整个过程较繁琐、耗时、成本高。
外泌体(exosomes)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纳米级囊泡,其中含有包括蛋白、mRNA、miRNA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目前已经证实外泌体能够将这些来源于亲代细胞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转导至受体细胞,影响受体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但是由于外泌体所参与生理过程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外泌体还有一些基本问题没有研究清楚,如外泌体与受体细胞作用的机制、对受体细胞的功能调控等仍有大量问题。
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检测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领域的进展,激光拉曼光谱在探索生物医学奥秘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3]。本文将主要介绍我组采用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生物医学领域所开展的工作。生物组织的拉曼光谱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病理属性的甄别,我们组围绕阿尔茨海默氏症、翼状胬肉、牙变色、脊髓损伤、肝损伤、膀胱癌、上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疗以及优质胚胎的快速筛选,血栓形成和血液pH值的活体监测等领域开展
肠道沙门氏菌致病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利用其三型分泌系统分泌一系列毒力因子(又称效应蛋白),进而调控宿主细胞关键的信号通路。其中一些效应蛋白特异性激活宿主RhoGTPases(如Rac1),从而介导细胞骨架重排以促进沙门氏菌的入侵。而病原菌进入宿主后另一效应蛋白SptP则主要使细胞骨架恢复稳态,以降低由此产生的细胞毒性。
药物与大家的生活和健康密不可分,关注药物质量的意义重大。色谱系统以其广泛的适用性、精确性等优点在药物化学成分分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质谱仪的出现,更是解决了复杂样品的分析难题。但据统计仍有相当数量的HPLC用户没有购买质谱仪,原因主要有:(1)对安装环境要求高;(2)对操作及维护水平要求高;(3)预算受限。
蛋白质精氨酸(Arginine)位点上的甲基化(Methylation)是细胞过程中最常见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之一[1]。已有研究表明精氨酸双甲基化存在两种异构形式(Isomeric Forms)-非对称双甲基化修饰(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和对称双甲基化修饰(Symmetric Dimethyla
未来十年内,许多原研生物药的专利及其它知识产权都将陆续到期,这为生物仿制药进入市场创造了良好契机,但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竞争1-4.与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制药的结构更加复杂,研发成本也更高昂.对于那些致力于为患者研制安全高效的生物仿制药的企业而言,生物治疗药物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得他们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随着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电喷雾软电离、高分辨质谱分析、生物信息学解析等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整体蛋白或蛋白质组的直接质谱分析(也就是top-down 蛋白质组学)已渐渐发展起来;可以为我们提供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研究所必需的整体分子水平上的定性定量信息(如组合式翻译后修饰及氨基酸突变、蛋白质变体的差异表达)。
要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生命活动过程和疾病的发生机理,就离不开基于分子识别的分子探针技术。生命活动过程及其复杂,目前分子探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不能满足生命科学研究和疾病诊断的需要,尤其是可用于活体/活细胞研究的分子探针少之又少。用于活体/活细胞研究的探针不但需要具有高的特异性和亲和力,还须在复杂的细胞环境中对检测对象具有灵敏的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