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受到严重挑战。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划时代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这个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理论主张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跨域映射”,让人们通过源喻来理解目标喻。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角度将概念隐喻划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概念隐喻。在论文中作者首先阐明了作为人类基本认知和思维方式的概念隐喻具有传统隐喻所无法比拟的解释力。同时证明了概念隐喻在《最蓝的眼睛》中的大量存在。尽管有学者已经从隐喻角度分析过《最蓝的眼睛》,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作者认为概念隐喻能够更形象更生动地表达出《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含信息。同时本文还运用认知域、意象图式等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协助分析概念隐喻在《最蓝的眼睛》中的作用。本文还详细介绍了广为学术界认可的概念隐喻的三种分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重点对小说中出现的这三种隐喻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论,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原因及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回顾了概念隐喻发展的历程。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总结分析了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主要人物,蓝眼睛,土壤,水果,白人的眼光以及皮克拉的祷告等几个有代表意义的隐喻。作者将重点放在这几个隐喻的原因是这些隐喻在小说情节构思,主题表达,人物刻画及文体特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对读者全面深入理解小说起到重要作用。第四章运用跨域映射理论对这三类概念隐喻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总之,概念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是人们的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文中阐释的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进一步证明了概念隐喻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