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多年来,隐喻一直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为人们所关注。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因而,在隐喻研究中,认知观取代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因为传统的研究方法没有体现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也忽略了隐喻在人类认知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认知工具。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结构相对丰富的始源概念来理解结构相对欠缺的目标概念。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其本质是认知的,隐喻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产物,而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本文之所以把时间隐喻空间化这一概念隐喻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里,空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空间是一种基本的本体论范畴,人们往往借助于空间概念去认知和构建其它抽象复杂的概念系统或事物。时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必须借助隐喻才能认知时间的本质。人类对时间的认知主要是空间结构的投射。不同民族的隐喻认知的共性与差异性都在语言表达上得以体现。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这就使语言成为研究认知的重要窗口。就时间隐喻而言,通过考察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洞悉时间的本质。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引言,对认知语言学在时间隐喻空间化方面的研究作一个回顾和综述,并就本文的研究意义作出简略的解释。第二章是本文所要借助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是以莱可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为基本理论背景。第三章介绍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及其关系。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本章将系统比较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时间概念主要是以线性模式来构建的,线性模式提供了至少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时间的流逝是沿横向坐标的运动”,其二是“时间的流逝是沿纵坐标的运动”。在汉语中两种模式似乎同样活跃,而在英语中第一种占据了统治地位。所以本章第一部分将讨论时间沿着横向坐标运动即水平方向运动的情况。根据莱可夫所提出的在英语中的两种时间认知模式(特例一:人静时动型,特例二:人动时静型),我们发现特例一和特例二同样适用于汉语。在汉语中,诸多表达时间的词汇无不通过隐喻映射为我们所理解并运用。表达“过去”的词汇的字面意思要么为“从静止的观察者身边经过的东西”,如“过去”、“已往”或“以往”等,要么为“被运动中的观察者抛于身后的东西”,比如“历程”、“路程”或“前尘”等。“现在”意味着“恰好与观察者在一块”,或“就在观察者眼前或面前”,如“当前”、“目前”、“目下”、“眼前”等。而“将来”则为“还未来但要来到观察者身边的东西”或“观察者走向的目标”前者如“将来”、“未来”,后者如“前程”、“前途”、“前景”等。除此之外,莱可夫发现,以上两种时间隐喻特例可能同时映射到一个时间表达中,这种现象在汉语中也存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里“前”还可以表示过去,“后”还可以表示将来。本章的第二部分将探讨时间沿着纵向坐标运动即垂直方向运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有两种特例。不同的是在汉语中特例一和特例二彼此吻合,而英语中的这两种特例却呈现出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五章主要探讨了英汉两种差距如此之大的语言为什么在时间隐喻空间化方面有如此多的共同点。当然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差异。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本文在现代隐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的专门研究,对于深层了解时间概念的认知和思维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探讨的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的认知共性反映了人作为同类认知的共同点,差异性也可以在各个民族文化中找到渊源,更加印证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经验现实主义。最后,必须指出就广度和深度而言,本研究还远远不够,大量的研究有待进行以验证本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应该设计大量的实验、问卷等使得结论更加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