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二十世纪很具有影响力的批评家兼作家,苏珊·桑塔格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依然活跃于文坛,其小说《在美国》于2000年获得国家图书奖。该作品是依据波兰十九世纪的一个著名女歌剧演员的生活为蓝本的。这个女演员的确在1876年偕同其丈夫与儿子移居美国。但是,桑塔格并没有严格按照当年的历史记载来重述故事,而是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与发挥。以古喻今,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现如今的社会现实。桑塔格正是通过女主角玛琳娜的生活来告诉那些边缘人物,在这样的社会里要么选择沉默,心甘情愿接受主流话语的压制;要么就起来为自己的权利而战。从文中的叙述读者能够清楚的明白,桑塔格是鼓励人们为自己的权力而战的。在波兰,玛琳娜不仅与父权制进行斗争还与入侵者沙俄政府进行斗争。为了能得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她携家人及其追随者一起移居美国。可到了美国才发现,她们作为少数族裔同样没有话语权。于是她又继续斗争,最终她以自己的才智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她不仅颠覆了主流话语对边缘话语权的控制而且重建了并行使自己的话语权。本文作者用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阐释这部作品主题意义,希望能为这部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论文由引言和结语,正文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话语权的压制;作者主要讨论主人公受到的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制,一方面是玛琳娜作为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中所受到的话语权的压制;另一方面是玛琳娜作为亡国奴所受到的沙俄统治者的监视与控制;最后是她到达美国后作为少数族裔所受到的话语权限制。第二部分是话语权的颠覆;其中本文作者主要是讨论桑塔格的颠覆精神通过分析主人公对男权话语和美国的主流话语的颠覆。第三部分是话语权的重建。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通过分析桑塔格用玛琳娜话语权的重建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社会的主张。拥有话语权的主人公不仅可以重塑自己和波兰的历史而且可以随心所欲的引领美国潮流。这也是桑塔格写作此作品的一个目的所在,就是要鼓励那些受到压迫的人们拿起武器,为自己的权力而战。重要的是,她在这部作品中流露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希望人们能够不分民族、国籍、肤色与性别享受同样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