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以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和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Pall.) Les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对这两种植物进行不同程度的人工风蚀沙埋处理,通过现场观测实验研究2种多年生植物个体生长对风蚀沙埋的响应;同时选取风沙活动强度呈明显梯度的3个典型样地,确定两种植物的数量比例,测定两种植物的株高和冠幅,采集每株植物空间点坐标数据,研究风沙活动强度对植物种群特征与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1)风蚀沙埋对植物个体生长的影响与风蚀沙埋程度和物种有关。风蚀沙埋对疏叶骆驼刺生长的影响多表现为负效应,植物的株高、比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或减小,其中以3/3H沙埋效果最显著,观测期内株高为对照的77%,冠幅面积为对照的70%,叶面积指数为对照的44%,生物量为对照的30%。风蚀沙埋对花花柴生长的影响因处理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风蚀处理下植物株高降低约为对照的90%,冠幅增加约为对照的115%;1/3H沙埋处理下其株高、冠幅、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均有所增加,分别为对照的99%、105%、170%和168%;2/3H沙埋处理下其株高、冠幅稍有降低约为对照的90%,但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稍有增加,分别为对照的143%和128%;3/3H沙埋处理下其株高、冠幅和生物量均减小,分别为对照的77%、79%和80%。
2)随着风沙活动强度的明显加大,两个建群种植株数量明显减小,数量比例从以花花柴为主向以疏叶骆驼刺为单优势种群方向发展,同时活体植株数量百分比大幅下降,说明随着风积沙埋强度加大,总体有碍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相比较而言,疏叶骆驼刺具有更强的耐受沙埋的能力。花花柴和疏叶骆驼刺多以聚集分布应对风积沙埋,但两者的调控策略有差异。花花柴通过保持聚集规模,调控聚集强度来应对风沙环境变化;疏叶骆驼刺则同时调控聚集规模和聚集强度以抵御恶劣的环境。两种植物的种间关系在小尺度范围内能够互利共存,但总体上种群间关系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