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到宋代,在唐宋儒道佛交融合流的文化背景下,兴起了禅宗美学思潮,发生深刻的美学转型。严羽可以说就是宋代禅宗美学思潮的总结者,他的《沧浪诗话》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禅宗美学思想体系,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强调读者审美接受的美学思想体系。本文试图阐释其中的接受理论,对《沧浪诗话》作另一个方面的解读。全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对此论述: 一、引言。《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他们多从创作论角度对诗话的《诗辩》部分作了详细的分析,而缺乏对其系统的研究,忽略了《诗评》、《诗法》、《诗体》、《考证》部分的探索。 二、《沧浪诗话》的历史接受语境。中国古代文论是一部巨大的接受史,自《尚书》始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就开始了对受众的教育功能。其后,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文论的创作虽然都围绕着作家展开,但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作者和读者的纠缠,创作方法即是阅读方法。到了宋代,经历过有唐一代诗歌发展的繁荣,拟古、学唐之风渐盛,即使是作家的创作,也都强调“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成为在前人诗歌基础上的接受再创造,因此,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评论者都处在一个巨大的接受环境当中,这成为《沧浪诗话》具有接受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沧浪诗话》中的接受理论。 (一) 文学接受主体条件论。对文学接受主体的重视,是贯穿《沧浪诗话》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诗话》接受理论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要真正继承前世之诗的优秀传统,接受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二) 文学接受审美本性论。所谓文学接受的审美本性实质上就是传获匀现代的对话:(抢浪诗话》的接夭砚论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对文学接受活动本质属性的一种理论规定,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文学接受活动必须以具有审美性、艺术性的文学作品作为接受对象;其二,作为文学接受者的鉴赏者和批评者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阐释和评判必须从文学作品形象的实际出发,必须紧紧围绕着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涵蕴来展开。针对前代离开文学作品的形象实际和审美内涵,用外在的实用功利和政治教化的尺度来理解和阐释文学作品的错误倾向,《沧浪诗话》对此进行了否定,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三)文学接受审美功能论。《沧浪诗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如何克服各种偏见,怎样去深人理解和领悟作者隐藏在作品中的创作意图、思想情感、创作技巧以及创作的甘苦等等,如果有谁做到了这一点,就是真正的领悟到了禅宗的真意。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仅强调这一个方面,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一来,文学接受活动事实上就以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作为唯一的标准,读者完全成了作者的附庸,接受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就被完全抹杀掉了。《诗话》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在强调读者与作者的相通和一致的同时,又给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予以充分的考虑,从多重角度解读文本,才能展现出完整的意境。 四、《沧浪诗话》的现代审美意义。首先,将《沧浪诗话》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相比较,进而挖掘出中西哲学基础的异同,为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其次,为阅读作品提供了多种途径,丰富了文本意义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使其具有阅读当代文本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