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梁漱溟文化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梁漱溟作为近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其思想是颇受争议的。他的文化思想渊源较为纷杂,主要包括儒家思想的孔子哲学、宋明理学、泰州学派;佛教唯识宗的八识三能变、“三性三无性”;柏格森生命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绵延”概念以及直觉认识论。梁漱溟吸收了这些思想并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哲学体系。梁漱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文化三路向”说、佛儒异同论、新儒学思想。“文化三路向”说以“意欲”为基础,详细地分析了中国、西方、印度三家文化的特点,即中国文化是“意欲调和、持中”,西方文化是“意欲向前”,印度文化是“意欲反身向后”。梁漱溟在“文化三路向”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认为中国文化将会在未来世界得到复兴。就佛儒关系而言,梁漱溟从儒家的“乐”以及佛家的“苦”出发,来区分两家学说对于人世间不同的态度,并通过解释佛家的“破二执”、儒家的“四毋”观点,来表明儒佛都是希望解决人世间所面对的问题和苦难,都是本着对生命的关怀这一目的,只是途径、手段不同而已。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特征是文化民族主义、援西学入儒、区分了真假儒学,其“内圣外王”思想涵盖在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中,道德观就是他的“内圣”,乡村建设实践活动就是他的“外王”。梁漱溟的思想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他是第一个从哲学层面上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儒学复兴观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可能,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提供了启示,有利于国家的软实力建设。虽然梁漱溟的文化思想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理论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他以“意欲”概念作为立论基础有强烈的唯心主义意味;他所提倡的直觉是一种唯心主义认识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阶级斗争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梁漱溟的英雄史观以及否定阶级斗争也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悖。他的思想与实践脱离,未能达到实践哲学在那个时代的要求。他的形而上学思想,他将文化发展作为先验式的单线模式,机械性特征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