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相关论文
晚期梁漱溟尝试通过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解决他早期文化观中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问题。由此梁漱溟实际上建构了一种“儒家......
梁漱溟,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真正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儒者,一生所为都围绕着解决社会和人生两大问题展开,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为实现民族自救,对乡村教育与建设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开展大范围的乡村教育实验,形成了其兼具时代性和个人特......
本文以“人生观”关键词及其语义场域考察了五四先觉者如何在常识图景、价值伦理、精神信仰等多层次上重构青年的意义世界。在“重......
梁漱溟提出的乡村建设思想,肯定了农村和农民对国家复兴的作用,强调通过社会组织再造、文化教育和多主体合作等途径解决乡村问题,......
通过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解读及梁漱溟乡村建设主要教育实践的概述,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江西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并结......
中国古代就不乏对周边国家的考察和记录,但并非学科意义上的“东方学”.中国“东方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民族危亡和出路探寻过......
作为现代中国最具圣贤气象的三大儒者——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遭西方文化挑战之际,秉持气节操守,赓续传统......
提到梁漱溟,也许还有人对他和最高领导人的“雅量”之争津津乐道,但在我眼中,他永远是那个在纷乱的世事沉浮中清醒、郑重地过了一生的......
孔子毕生所研究的,的确不是旁的而明明就是他自己;不得已而为之名,或可叫做“自己学”。 9月,孔子诞辰2566周年在即,各地纪念活动纷......
[摘 要]梁漱溟对广义的西方哲学从形而上学、知识、人生、宗教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分析、研究和阐释,精准地把握了西方社会、......
1926年,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与师友迁居大有庄同住共学,开始讲《人心与人生》。由于讲得特别精彩,前来听课请教的人......
拿到这本《史客》的时候,编辑告诉我,这是《史客》的第一部,副标题遂取为“一脉”。 这个“脉”字用得再妙不过。脉者,历岁“月”而“......
少则三两个字,多则三言两语。从1932年至1981年,50年,80万字,这构成了梁漱溟大半个人生的经历。 与一般名人一开始便心有所备、文......
梁启超的“错失” 1918年11月10日,说不上有多少知名度的前清小官员梁济 (字巨川),自沉于北京城北的积水潭。梁济在留下的遗书中说,......
这些年,我写了不少关于梁漱溟先生的文章,也在出版社工作时编辑过他的著作 《忆往谈旧录》。这个过程中,渐渐地便与梁培宽先生熟悉了......
1944年春夏之交,梁漱溟、何香凝、千家驹、陈此生、张锡昌、欧阳予倩、莫乃群等社会知名人士从广西桂林疏散到贺县(今贺州),坚持抗战救......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以农村作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各项事业......
读张中行先生的《月旦集·梁漱溟》,其中有这样一段品藻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梁先生是地道的理想主义者,甚至空想主义者……梁先生的地......
摘要 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漱溟与毛泽东有过一场关于中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论。今天需要重新回顾这场辩论背后的历史逻辑,即现代化过......
叔本华曾说,思想家的可贵在于精神力极强固,能把所有东西克服或同化,融进他们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家的固有思想,就如同风琴的低......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生活中的梁漱溟行事低调本分做人,他常常以身作则教导子孙,更是将“不......
1980年的中国,还略带着伤感的人们已经开始把欣喜的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首都北京到处呈现出百废俱兴、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位留着小胡......
1927年1月,北京高校请梁漱溟讲《人心与人生》,他感到这是对自己治学的肯定,表示要免费讲。可他讲了几场后,却突然提出要收费,每人1元。......
新文化革命的闯将鲁迅,对孩子疼爱不溺爱,为周海婴日后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谈到“怎样做父亲”时,他明确表示:“自己背着因袭的重......
熊十力与梁漱溟等被誉为“新儒学八大家”。23岁的梁漱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究元决疑论》,阐明个人对佛学的认识,本与他人无关,而......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梁漱溟在山东省立六中高中当教师时,一次讲《论语》,当他在黑板上写下“论语”二字时,同学们就轻声嘀咕:“《......
冯友兰和梁漱溟共事多年,亦师亦友。“文革”期间,梁漱溟不愿迎合当时的思想潮流,屡遭批判。冯友兰却及时跟上时代而免受冲击,两人虽未......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而他平日的行为方式,个性品格,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若无其事”的从容和达观态度,同样让人津......
《星云大师谈处世》中有一句箴言:“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就能与人相处愉快。”的确,一个人若能正确对待是非恩怨,妥善处......
张中行很敬重朱自清先生,虽然他没有听过朱自清先生的课,却敬佩朱自清先生的学识,更敬佩他的为人。 一天,张中行正在家里,忽然住西院......
1912年3月,蔡元培到北京就任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后,偶然在报上读到胡玉缙写的《孔子商榷》一文,连声叫好,他觉得胡玉缙对孔子很有研究,......
本书根据梁漱溟先生1980年与美国艾恺教授对谈录音整理而成,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释道各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