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务犯罪是利用职务或者亵渎职务的一类犯罪。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务犯罪也呈现出发案数量增多、涉案金额不断增大、犯案人员职位偏高等趋势,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职务犯罪的蔓延更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度重视职务犯罪现象,采取惩治与预防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职务犯罪的效果。然而职务犯罪作案手段智能化、隐蔽性增强;职务犯罪行为团体性、组织性突出等特点对我国职务犯罪的预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探究职务犯罪的概念、本质及形成原因,有利于更好的揭示职务犯罪特点和本质,从而构建合理有效的职务犯罪预防体系。本文在前言部分探讨了职务犯罪的客观现状及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意义,在正文中分四个部分论述了职务犯罪的概念、本质、危害及原因,又将原因细化为职务犯罪的宏观原因与微观原因。本文第一部分为职务犯罪概述,以职务犯罪主体和客观方面的特点为依据对职务犯罪进行了定义并阐述了职务犯罪本质为公权力异化,使公权力无法实现服务于社会的根本目的。接下来阐述了职务犯罪在我国主体职位变高、犯罪领域扩散、行为团体性增强和手段多样性等特征,最后列举了职务犯罪对国家政权、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造成的危害。本文第二部分对我国职务犯罪产生原因进行了概述,首先明确了探讨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对有效治理犯罪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随后介绍了有关职务犯罪产生原因的相关理论,包括主体原因论、寻租论、体制论、社会历史原因论和现代化论等几种。本文第三部分从宏观方面研究了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四方面。具体又分为社会因素中的公权力缺乏有效制约、职务自身特点和经济体制转型期配套制度不完善三方面;经济因素中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市场经济自身的负面效应、社会分配不公及物质利益的驱动;制度因素中的政治体制不完善、法制建设存在缺陷、监督机制不健全;文化因素中的传统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各自的影响和二者相冲突造成的影响。本文第四部分从微观方面阐述了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包括价值观念扭曲、行为主体的个人因素和攀比、享乐、侥幸、从众、赌徒、交易等不良心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