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与拘囿——刘半农民歌创作及译介对新诗的影响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ing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如同新文学一样在承前启后的过程中呈现出云水开阔的新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五四的翻译文学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还在文人译者的翻译实践和论争中开启了对白话语言规范和新文学的建设,这一点在白话诗的萌蘖和发生上体现尤为突出。新文学运动攻克了文言盘踞的最后一个堡垒——诗歌之后,白话新诗和白话译诗发展起来。在中西方文化和文学的碰撞和交流下,在翻译作为一种暴力的催生下,白话取代文言而成为诗歌创作和翻译语言的正宗,诗歌的韵律和形式也逐渐打破传统诗歌的束缚,朝着现代诗歌的道路发展。这一切都是中国诗人在结合中西方文学和诗歌要素,打破旧诗格局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这其中,民间歌谣与西洋诗歌就是两股不容忽视的线索。在“诗体大解放”和白话作文的要求下,有诗人从民歌中找寻民间话语,也有诗人从西洋诗歌中找寻新诗格局,而初期白话诗人刘半农则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现代翻译话语和初期白话新诗的构建上做出了不朽的努力。   刘半农在留学欧洲之际,即以江阴“四句头山歌”体式创作民歌集《瓦釜集》(1926年出版),并广泛搜集海外民歌,回国后整理翻译成《国外民歌译》第一集(1927年出版)。出于对民间歌谣的喜爱及对本真文学的追求,刘半农从创作方言民歌走向国外民歌译介,在找寻中外民歌共通点的同时,力图将其在民歌创作及译介过程中领悟到的诗歌理论和技巧运用到他的新诗创作和新诗革命中来。在诗歌的语言上,民歌口语化的特点帮助诗人实现了诗歌语言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在诗歌韵律上,民歌自由的音节打破了古典诗歌旧韵,重创了新韵;在诗歌体式上,诗人在方言拟民歌、拟拟曲、散文诗、无韵诗上的尝试实现了“增多诗体”的设想,拓宽了新诗的创作体例。刘半农在打破旧诗体制、建立白话新诗方面做出的这些重要贡献使得他成为真正从民歌中探寻新诗之路的先驱;但当旧诗体制被打破,新诗格局亟待订立新标准之时,刘半农却没有继续追寻新诗的前进道路,从诗歌的意象、内涵、象征手法、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刘半农创作后期在民歌俗曲单一方向上的研究、对语音学的倾注,以及革命思想上的倒退,一方面限制了诗人自身新诗创作追求的步履,另一方面民歌也因其过于口语化的语言和松散的结构等缺陷无法再为逐渐成熟的新诗提供新鲜的血液,进而演变成为新诗发展的拘囿。   以往对于刘半农的研究多集中于他在新文学领域的成就,较少有针对刘半农翻译及民歌方面的系统分析。考虑到刘半农在新诗创作初期的贡献和翻译领域的建树,论文将对刘半农的民歌创作及译介道路进行系统梳理,进而从翻译影响研究的角度出发,探索刘半农民歌创作及国外民歌译介对白话新诗发生发展的解放与拘囿。论文第一章将主要考察刘半农对民歌道路的选择,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时代背景,探讨诗人在“诗体大解放”过程中的诗歌道路选择及个人诗歌创作理念;第二章追索刘半农从方言民歌创作到国外民歌翻译的发展历程,从翻译目的及方法上分析诗人在民歌翻译上的策略及影响;第三章从诗歌的主题、语言、韵律和体例四个方面分别探讨刘半农民歌创作及译介对初期白话新诗的解放,第四章分析民歌形式、内容、语言的缺陷及其对新诗的发展成熟和刘半农个人诗歌创作道路的拘囿。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的表达符号。方言则是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交流工具。它作为当代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给我们提供了的
近些年出土的秦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文字使用的原貌,通过考查考释秦简中出现的异体字的使用情况及成因和沿革,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异体字的一个侧面,也能為我们丰富和完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