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建国初期至1966年我国有线广播中的文艺节目为研究对象。论文在传播学、政治学背景下,主要运用效果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考察有线文艺广播网的形成原因、传播机制和传播内容,透视有线文艺广播在我国乡村文化改造中的作用,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建设提供借鉴。建国初期,乡村有线文艺广播网的形成具有双重的意义。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它是国家政权稳固和乡村治理中除政权建设、法规建设之外,一种软性的意识形态建构,是前者的补充;在传播层面,不同于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宣传,而是用一种艺术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改造民众的思想。乡村有线文艺广播的这种双重性,也是本文立论的基本依据。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1.乡村文化改造与有线文艺广播网的形成。有线文艺广播网的形成造因于对乡村落后的思想进行改造的需求。由于乡村残留的封建婚姻观念、土地观念以及宗族崇拜思想,严重影响了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宣传网络,改变这种现状。乡村有线文艺广播网正是在这一前提下稳步发展起来。2.乡村有线文艺广播的传播机制。乡村有线文艺广播在配合国家的政策宣传,建构新的意识性形态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效果的形成,基于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同时,它又利用了三种主要的传播机制,即利用议程设置对农民进行思想根植;利用“沉默的螺旋”建立主流意见气候;通过长期接触培养新的意识形态。3.有线文艺广播的思想建构与呈现。有线文艺广播的节目形式多样,但内容大多配合国家的政策进行展开。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宣传新婚姻制度、新的土地观念和新的民族国家观念。这些节目内容的宣传,极大地改造的了乡村旧有的思想观念。4.农村网络体系对有线文艺广播的继承。某种意义上而言,为配合新农村的建设,政府推行的农村网络体系的建设,是乡村有线广播网的升级版和继承。虽然在传送方式、接受终端上有所不同,而且在传播内容上也有变化;但是,政府通过传媒对乡村进行治理、进而影响并改变乡村的目的并没有改变。在此意义上而言,乡村有线文艺广播并没有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