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国际大都市主导产业和增长动力背景下,中国大城市正向服务经济迈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力量。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和数据支撑不足,国内以城市内部空间为对象进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系统研究非常薄弱,这与各级政府纷纷编制、出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政策的地方需求尚不相称。论文在辨析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国际产业分工演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而以北京市为案例区,依托企业问卷调查资料以及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的大样本企业数据,基于“形成机理-综合测度-演变格局”的研究框架,从空间维、时间维、结构维等视角集成研究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机理与演变格局,旨在为科学认识转型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生成及演化的规律和机制提供理论指导,并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及集聚区合理布局提供决策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的动态演化,柔性生产方式引致的外部化趋势以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致的新需求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性对世界城市崛起、区域城市等级体系重构和城市内部空间塑造均产生重要影响。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宏观和中观尺度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支撑城市全球运营等方面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从中央到地方的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以及信息化背景下首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交通通达性、面对面接触需求、企业形象与品牌效应、配套设施与创新环境、企业发展空间、土地成本或租金价格以及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均影响微观层次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政府通过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发展方针政策调整、城市重点功能区规划建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从宏观层次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行引导和调控。
(3)街区尺度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五大类别的区域集聚程度和企业集中程度均存在行业异质性,2008年金融服务的区域集聚程度和企业集中程度均最为突出,流通服务区域集聚程度最低、信息服务企业集中程度最低;1996~2008年金融服务为递增型、流通服务为“N”形、信息、商务和科技服务为“U”形区域集聚,信息服务为递减型、流通和金融服务为倒“U”形、商务和科技服务为“U”形企业集中;控制企业规模的空间集聚程度测度表明产业集聚普遍存在,但空间集聚程度较低,金融服务为递增型、商务和科技服务为递减型、流通服务为“N”形、信息服务为“U”形空间集聚。
(4)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及五大类别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但时间波动性和行业异质性明显,1996~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及流通、信息和商务服务的空间关联性增强,金融和科技服务的空间关联性减弱。首都功能核心区是“热点”街区的集中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在海淀区和朝阳区、流通服务在丰台区和海淀区、信息和科技服务在海淀区、金融和商务服务在朝阳区的集聚态势明显;“冷点”街区连片分布于城市北部和西南部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围绕“热点”和“冷点”街区零星分布着低-高“异质点”街区;尚未形成高-低“异质点”街区。
(5)对于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而言,流通、信息、商务和科技服务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而金融服务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低;从内部五大类别来看,流通、商务和科技服务之间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信息服务与科技服务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金融服务与流通、信息、商务和科技服务的空间集聚一致性均较低。
(6)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及五大类别在功能区、区县和街区等三个尺度的格局演变特征,结合基期比重水平和增长速度以及基期密度水平和增长速度,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格局演变可以分别划分为九种地域类型,前者包括高比重基数快速增长、平稳增长和缓慢增长地域,中比重基数快速增长、平稳增长和缓慢增长地域,低比重基数快速增长、平稳增长和缓慢增长地域;后者包括高密度基数快速增长、平稳增长和缓慢增长地域,中密度基数快速增长、平稳增长和缓慢增长地域,低密度基数快速增长、平稳增长和缓慢增长地域。
(7)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单中心、双中心和多中心空间结构模式并存,1996~2008年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为:生产性服务业由单中心到双中心,流通服务单中心结构明显,信息服务由单中心到双中心、再到多中心,金融服务由“两主两副”多中心到单中心、再到“一主一副”双中心,商务服务由单中心到“一主一副”双中心、再到单中心,科技服务由“一主一副”双中心到“一主两副”多中心、到多中心、再到“一主两副”多中心。在集聚中心外围分布若干区域性峰值中心,围绕集聚中心和峰值中心呈现圈层递减分布特征。除流通服务外,生产性服务业及信息、金融、商务和科技服务的核心区域集聚趋势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