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我国城市社会发展发生了几大变化:一、单位制解体后,原来“单位办社会”的多元化职能回归社会;二、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也急剧膨胀,各种所有制企业、大量流动人口都需要加强管理;三、社会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带来大量的贫困问题需要解决;四、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和社区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五、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不仅带来大量的人员安置问题,还对城市文明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所有这些变化汇集到一起,使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实践证明,转型期凸现的大量城市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政府是难以解决的,需要社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在目前我国民主自治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必需靠城市基层“准政府(街道)”的力量,通过加强社区建设管理,组织与动员社会人员广泛参与,共同努力,解决上述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由此,中国的各大中城市以街道为基本单元的城市社区建设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各街道行政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社区人口结构不断发生着变化。目前出现了社区类型不断多样化,社区个性特征逐渐明显化的趋势。 街道不但是城市行政区划体系中的最小单元,是国家政权在城市中的基础和依托,而且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场所,是相对完整的社会生活单元。由于街道具有这两个方面的特征,所以作者把社区定位在街道层面上,对街道行政社区进行科学类型划分,并以此为基础对各类型社区的特征和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因地制宜地指导城市社区建设和实行分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共分五章。第1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然后对基层行政社区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第2章对国内外社区类型划分方法和社区类型划分方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第3章在对各种社区类型划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并对社区类型划分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解释和详细说明;第4章采用单项指标法和多项指标综合法,在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的基础上,对社区类型进行了科学划分,并对各类型社区的特征和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阐释。第5章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