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常绿阔叶林是全球常绿阔叶林的主体和主要的物种基因库。但由于长期的破坏,其面积不断缩小,功能下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浙江处于常绿阔叶林区域,但目前常绿阔叶林面积小,退化严重,常绿阔叶林的生态恢复已成为当前主要任务。因此,开展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研究,探明存在问题,探讨常绿阔叶林恢复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根据大量调查和试验材料,利用现代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现状、变化趋势、恢复过程及恢复技术措施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 (1)浙江省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的栲属、青冈属、石栎属,山茶科的木荷属和樟科的润楠属的树种组成,群落区系组成具有显著的热带亚洲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性质特点;群落充分体现了中国亚热带的特有性,以及与日本的密切联系。 (2)常绿阔叶林中高位芽植物占79.8%,地面芽植物占12.9%,其它较少;随着纬度的增加,高位芽植物的比例下降,而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的比例增加;随经度变化,由东向西,高位芽植物增加,地面芽植物下降;具有明显变化规律。 (3)常绿阔叶林主要以小叶为主,中叶次之;草质叶为主,革质叶次之;单叶为主,复叶比例少;全缘叶和非全缘叶比例;随着纬度增加,中叶逐渐减少,而小叶逐渐增加。 (4)常绿阔叶林分为三个层次,乔木层高10~20m,盖度90%,主要树种依次为:木荷、甜槠、青冈、苦槠、石栎、米槠、栲树、红楠,其重要值占298个树种重要值之和的50%;灌木层在2m以下,盖度30%~50%,主要有马银花、窄基红褐柃、莲蕊茶、麂角杜鹃、矩形叶鼠刺等树种;草本层,高度在1m以下,盖度20%~30%,主要有狗脊、里白、铁芒萁、苔草、鳞毛蕨等;层间植物以藤本植物为主,随着纬度的增加常绿藤本减少。 (5)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在400m~2样地中,乔木层平均物种数15.05±7.01,Gleason指数2.58±1.23,Simpson指数0.7887,Shannon-Wiener指数1.6831;灌木层平均物种数28.83±20.69,Gleason指数4.51±1.76;草本层平均物种数7.66±4.03,Gleason指数1.27±0.67;层间植物平均物种数5.39±2.92;Gleason指数0.90±0.46。物种多样性从南向北逐渐下降,从东向西逐渐增加,随着海拔增加,没有明显变化规律。 (6)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中,木荷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123.4,其次为甜槠、青冈、石栎在50~70之间,马银花、麂角杜鹃、米槠、苦槠等在20~30之间有11个 摘要树种,在10一20之间有32个树种,在1一10之间有250个树种,90%以上的物种生态位宽度值都很小,生态位分化和特化很强烈。主要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很小。在研究的40个树种之间的联结关系中,正联结占45%,负联结占55%。其中,有极显著正联结关系占巧.30/0,有显著正联结关系占4.2%;有极显著负联结关系占5.30k,与显著负联结关系5.10k;有极显著和显著正联结占19.5%,高于极显著和显著负联结关系的10.4%;有显著正负联结关系合计为29.9%,说明多数种的联结关系不显著。 介)常绿阔叶林的面积在森林资源中比例仅占n.5%,且中幼林占57.30k,单位面积的蓄积量、生物量低,分别为35.3m3.hm一2和44.62t.hm一认常绿阔叶林蓄积量、生物量、碳密度、成熟度指数、质量指数等指标从50年代到70年代呈增加趋势,而70年代末到90年代一直呈下降趋势,退化臼趋严重,其碳汇能力与国内同类森林相比差距很大;常绿阔叶林年消耗量大于年生长量,表现为碳源特征,常绿阔叶林失去应有的生态地位。 (8)常绿阔叶林在自然恢复过程可划分为马尾松阶段、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要20~30年时间,常绿阔叶林的自然恢复需要80一100左右年时间。在演替早期阶段,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均已存在,演替过程主要是种群数量变化,先锋树种种群量减少,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种种群数量增加;同时,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缓慢增加;生物量、蓄积量、林地枯落物中N. P. K.Ca·Mg.Mn·Zn等养分含量和贮存量增加)A层土壤容重下降,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逐渐增加,B层土壤变化不明显,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增加,特别是土壤碳库的碳密度明显增加。 (9)提出了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的常绿阔叶林恢复技术,试验表明效果良好,具有很强的生产指导意义。 (10)在群落的区系组成、外貌构成的分析中,以物种重要值作为计算基础比按物种数作为计算基础更能揭示群落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