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名字往往与"垮掉的一代"、"反正统文化"、"嚎叫"甚至"同性恋"等字眼联系在一起。颇具戏剧性的是,1972年,金斯堡皈依佛教并获赐了"达摩狮"(Lion of Dharma)的法号。早年声色犬马的他,其名字居然能与"佛教"联系在一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现象。此外,作为二战后以一首《嚎叫》震撼诗坛的诗人,金斯堡的创作无疑与后现代大潮的兴起有极大关联。虽然在学界将金斯堡与后现代相联系的提法有很多,但金斯堡的诗歌究竟具备哪些后现代元素?它们是怎样得到体现的?迄今,学界却少有人对此做出系统回答。"后现代"一词通常包含三层意思:后现代性、后现代化和后现代主义。二战后,作为文学术语的"后现代"有时也和"后现代主义"通用。后现代主义本是一个纷乱庞杂、众说纷纭、甚至具备自我解构性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发表了各自针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不同见解。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梳理,找出其共通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金斯堡诗歌创作的解读及其背景的梳理,归纳出金斯堡诗歌中的后现代元素并对其加以解析。通过对金斯堡诗歌创作的解读与梳理,结合后现代主义这一理论视角,本文认为金斯堡诗歌创作中的后现代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作主题上,金斯堡的诗歌主要表现在"反抗"与"消解"上,即反抗中心与权威,反叛正统文化,消解理性与疯狂的二元对立;创作方式上,金斯堡的诗歌创作体现在"自发式写作"与"表演式创作"上,即注重创作方法上的"即兴"与"速写"和创作形式上的"吟诵"与"表演"上:社会文化角度体现在对"东方"的关注上,即在反叛姿态上表现出对西方正统宗教的拒斥,转向对东方的"佛禅"与"中国"的关注。以上几大元素的核心是"反叛"与"解构"。"对’中心’的解构与反抗"是指对美国正统文化的反叛,对一切宏大叙事的质疑和对疯狂与理性的解构;" 自发式写作与表演式创作"是对传统以语言、语义为载体,以韵律、格律为要求的传统诗歌创作方式的反叛;"对东方佛禅与中国的关注"是金斯堡不满基督教在美国一统天下局面的表现,是对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想、尤其是人与自然一分为二的对峙局面的解构与反叛。一言以蔽之,金斯堡诗歌中的后现代元素集中体现在"反叛"与"解构"、"即兴"与"速写"、"吟诵"与"表演"以及"对东方的关注"上。需要指出的是,金斯堡对东方"佛禅"和"中国"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东方有多么迷人,更多的也是他反叛姿态的一种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东方只是给金斯堡提供了一个反叛的渠道或路径,他在中国也并没有找到拯救西方的良药。相反,他在中国看到的是种种社会问题和充满"他性"的怪异风景,他对佛教的兴趣也主要体现在对"禅空"的体认上。金斯堡诗歌中的后现代元素集中体现的正是这种"反叛"、"狂欢"和"虚无"的基调。金斯堡的后现代诗歌艺术正是在现代主义"日日新"的口号基础上进一步向前推进,在反叛传统和不断革新中汇入到了以"反叛传统"、"求新求异"为鲜明特征的美国诗歌艺术史中。不过,相比他同时代的许多诗人,金斯堡在反叛的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为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