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和神狐隆起中新统发现大型生物礁油气藏以来,人们就对珠江口盆地进行了大量的生物礁储层识别研究。丘形反射是生物礁的主要识别特征之一,盆地内丘形反射发育区域往往作为生物礁识别的重点区域。荔湾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南部,下中新统珠江组发育了一套明显的丘形反射体,对于这套丘形反射体的成因及与生物礁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本文着重研究了这套丘形反射体的几何学特征、地球物理参数特征和发育的古构造、古地理背景,试图揭示这套丘形反射体的成因及与生物礁的关系,从而推动珠江口盆地生物礁的识别勘探和海相沉积特征的研究。论文在前人对珠江口盆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勘探资料,通过地震反射特征分析、正演模型分析、地震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荔湾凹陷内丘形反射体进行了详细刻画和形成背景分析,并与常见丘形体的识别特征进行了差异对比,对海底海流的类型、形成机制和形成的沉积物形态进行了调研,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荔湾凹陷内丘形反射体发育的时期为早中新世,地质年代大致对应于23.8Ma-21Ma,地震反射层为T6和Tmt之间。丘形反射体厚度介于60-140m,宽度介于500-2000m,平面上密度1-3个/2km2,面积约2400km2。单个丘形呈不规则椭圆和卵圆状,总体呈片状分布,局部有串珠状分布特征,近北东-南西向排列,具有向西北方向厚度剧变和东南方向厚度渐变的特征。剖面上具有向北西高构造部位迁移的特征,并且由南东向北西呈现小透镜-大透镜-箱状的形态变化特征。(2)丘形反射体具有顶部强振幅,内部弱振幅-空白振幅,底部弱振幅的反射特征,丘顶有披覆现象,丘底为平行反射。地震反演得出丘形反射体最大波阻抗为6.7e+06kg/m3*m/s,远小于生物礁灰岩的波阻抗;与钻井同时期泥岩/灰岩、泥岩/砂岩、泥岩/含气砂岩等界面振幅值相比,振幅值明显偏低,正演模型分析表明丘形反射体形态特征与下伏地层被上覆厚层泥岩夹薄层砂岩地层不均衡下切充填特征相类似。(3)古构造、古地理和沉积相分析表明,丘形反射体发育在洼陷-斜坡区,其形成时的沉积背景为深水陆棚-半深海环境。(4)研究区内丘形反射体底部无明显火山和底辟刺穿通道,排除火山丘和底辟成因;与生物礁的形成背景和地球物理参数特征也有明显差异,与灰泥丘的高速特征也不相符。(5)丘形反射体及上覆地层与等深流成因和内波成因的沉积物波在形态和触发机制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有可能是等深流和内波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沉积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