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而当今对于中国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在传统文化思维下的解读,依然存在着“表达、验证、普及”等困难。以至于有人把太极拳神秘化,夸大化而闹出啼笑皆非之事(闫芳事件)。因此,太极拳乃至中华武术想要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化、定量化、标准化研究、使古老的太极拳拳理得以科学的验证和解读;使太极拳动作规格以及动作演练水平得以量化,并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和准确的评价。本论文选取陈式太极拳“掩手肱捶”动作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三点原因:首先,它是陈式太极拳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动作之一。其次,它含有太极拳中比较重要的两种劲力——缠丝劲和弹抖劲。第三,该动作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不易掌握。研究方法选取14名受试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一一匹配原则,两组受试者的身高、体重、年龄误差范围均控制在±3左右,而训练年限呈显著差异性。通过实验法验证不同习武年限的人劲力发放的效果之间存在差异性。借助于有16台MX13摄像头组成的VICON三维运动分析系统(100Hz)。运用Visual3d Version3.34.0软件进行构建人体三维骨骼模型,数据采用低通滤波9HZ,计算出人体重心位移(m)、重心速度(m/s)、右上肢各关节角速度(°/s)以及髋关节旋转角度(°)等指标参数。利用2台Kistler三维测力台(1200Hz)找寻掩手肱捶动作“脚下根”的用力大小与方向。并结合美国Noraxon16导无线遥测肌电仪(1000Hz)分析动作过程中主要肌肉的积分肌电(iEMG)和贡献率(%);而首次运用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80000Hz)测试掩手肱捶劲力的击打效果情况以及其他设备作为监控和记录。通过这些先进的科学仪器对掩手肱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期待能够找到掩手肱捶劲力发放的关键技术环节,以及陈式太极拳典型的一般运动规律。研究结论1、实验组的重心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整体动作速度快于对照组。并且发现在掩手肱捶发劲时,实验组身体重心变化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对照组重心变化趋势并不明显。2、通过肩-肘-手三个关节的角速度比较发现:实验组三个关节的配合和协调性优于对照组。而且运动路线跌宕起伏体现了太极拳中的弹抖劲,落点劲相对比较清晰。对照组运动路线无折返弹抖之劲,劲力落点也杂乱无章,力的穿透性不强。3、髋关节旋转角度和角速度方面:实验组都优于对照组,并呈现显著性差异。髋关节的灵活旋转对于劲力发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腰裆膝的协调配合更是太极拳劲力发放的保证,今后应该加强髋关节灵活性的锻炼。4、肌电方面:实验组上肢积分肌电略低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肱二头肌(拮抗肌)和肱三头肌(主动肌)呈线性相关。说明实验组上肢肌群较对照组更为放松,肌肉做功配合更为协调和有序。下肢方面:实验组积分肌电略高于对照组,反映实验组下肢肌肉力量和稳定性优于对照组。5、动力学方面:实验组对于“脚下根”的掌握和转换比较清晰,而对照组左右脚虚实变换不够清楚,重心转换不够迅速。实验组右脚蹬地的爆发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结束时刻左右脚力的方向实验组表现为同一方向,而对照组左右脚力的方向相反,不利于力的传递。6、从击打效果来看:实验组击打在中国功夫工程人内脏加速度上的最大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建立线性模型发现:三角肌和肱桡肌的积分肌电值和击打位置(胸骨柄4)呈高度相关,并建立多元方程式为:胸骨柄(y)=98.955(ε)+14.318×三角肌(x1)-5.734×肱桡肌(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