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丛针浅刺结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与卡马西平组相比,该方案在短时效应、长时效应和后效应上的差异,明确该治疗方案的优势;同时评价丛针浅刺结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的改善程度。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4例符合条件的三叉神经痛受试者,两组受试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丛针浅刺结合电针组(治疗组)、卡马西平组(对照组)各17例。治疗组选用毫针在局部行丛针浅刺法刺激,按照三叉神经病变分支,在局部以主穴为主,沿着三叉神经循行方向进行多针排刺,手法宜轻宜浅,针刺深度宜在5mm以内,不追求强烈针感,配合远道合谷、外关穴重刺激,并选取下关-颧髎(颊车)、合谷-外关两组穴位接电针治疗。电针参数为疏密波2/100Hz,治疗时间6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适宜为度。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共治疗12次。对照组采用口服卡马西平片0.4g治疗,每日一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简要面部疼痛概况评分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Facial scale,BPI-Facial)为评价指标,分别观察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2天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期)的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在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的VAS评分、BPI-日常生活评分在首次治疗后即刻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PI-面部活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VAS评分、BPI-日常生活评分和BPI-面部活动评分在治疗2天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随访期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组的VAS评分、BPI-日常生活评分和BPI-面部活动评分在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2天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随访期均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VAS评分在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2天后和随访期明显降低(P<0.05),BPI-日常生活评分在首次治疗后即刻降低(P<0.05),余均无明显变化。2.相关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BPI-疼痛对睡眠、咀嚼的影响评分在首次治疗后即刻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PI-疼痛对情绪、刷牙的影响评分则无明显变化。治疗2天后治疗组的BPI-疼痛对睡眠影响评分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PI-疼痛对情绪、咀嚼、刷牙的影响评分则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随访期的BPI-疼痛对情绪、刷牙的影响评分均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组的BPI-疼痛对睡眠、咀嚼、情绪、刷牙的影响评分除了在治疗2天后无显著性差异外,余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仅BPI-疼痛对情绪、刷牙的影响评分在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2天后有明显差异(P<0.05),余无明显变化。结论丛针浅刺结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在短时效应、长时效应及后效应上均优于卡马西平;丛针浅刺结合电针能有效改善疼痛对睡眠、咀嚼、情绪、刷牙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