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液耦合转向的商用车路径跟踪横向控制研究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用车相对于乘用车,由于行驶环境主要为高速公路以及省道等封闭化道路,在智能驾驶的推广上显示出明显优势。电液耦合转向系统是商用车路径跟踪横向控制的执行机构,该系统存在参数时变、响应滞后以及模型不确定性等问题;另外,商用车相对于乘用车,转向过程中容易发生侧倾失稳,主动抗侧倾控制虽然可以提高侧倾稳定性,但由于车辆的横向动力学和侧倾动力学通过横向-侧倾惯性积相互耦合,车辆的侧倾动力学受横向控制系统转角输入的影响,同时横向动力学也受抗侧倾系统控制输入的影响,因此主动抗侧倾控制将影响路径跟踪的精度,横向控制影响抗侧倾控制效果。针对以上基于电液耦合转向系统进行商用车路径跟踪横向控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电液耦合转向系统的商用车联合仿真模型,简化了从方向盘到车轮转角的二自由度线性模型,根据整车上层横向控制对转向系统响应的动态要求,设计了具有理想动态响应特性的系统模型,针对电液耦合转向系统模型不确定问题,设计了电液耦合转向系统转角控制策略,基于Narendra模型参考自适应理论进行了转向系统转角控制器设计。其次,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与多点预瞄驾驶员模型设计了路径跟踪横向控制器,为了提高商用车路径跟踪过程中的侧倾稳定性,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进行了主动抗侧倾控制,进一步充分考虑路径跟踪横向与抗侧倾控制之间的控制交互,减弱二者之间的相互耦合,设计一种基于合作式Pareto最优均衡理论的横向-抗侧倾协同控制策略。最后对上述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基于硬件在环测试(HIL)对转向系统转角控制策略以及路径跟踪横向控制器进行验证,仿真及硬件在环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转角控制策略能够较好的跟踪目标转角,并且对负载扰动具有一定的鲁棒性,所提出的横向控制策略在保证路径跟踪精度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侧倾稳定性。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资料分析、体外及体内实验揭示LncRNA SNHG16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确证LncRNA SNHG16为介导宫颈癌恶性发展关键的致病分子。方法:收集手
氢气(H_2)在所有化学燃料中具有最高的质量能量密度(142 mJ kg-1),是替代化石燃料作为新型清洁能源的最佳载体。电解水析氢反应(HER)是产氢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减少能耗,HER需要高效的催化剂,以便能在低电位下提供较大的电流密度。在各种HER催化剂中,过渡金属磷化物因为在地壳中含量丰富、价格低廉以及催化活性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作HER催化剂。本论文使用简单的方法合成了NiP_2-Ni_5P
近年来,抗生素类物质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已经引起广大环境工作者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其中四环素已成为类抗生素类物质对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光催化技术可以高效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且无二次污染,消耗能源较低,在可见光的照射条件下即可完成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作用。目前,生物模板法为无机材料制备领域中对材料形貌和结构控制最直观的方法之一,本文以向日葵秆为模板,制备Bi_2O_3基纳米复
近几十年来,在众多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气敏传感器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是其灵敏度低、选择性差、对环境敏感仍然是当下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
随机共振控制是增强系统随机共振效应,实现待测信号有效检测的关键。本文利用输入信号的前馈补偿作用对随机共振系统进行控制,提出了随机共振的前馈控制方法,并将其与遗传算
多溴联苯醚(PBDEs)及其衍生物羟基化多溴联苯醚(OH-PBDEs)和甲氧基化多溴联苯醚(MeO-PBDEs)已在多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被检出,其环境持久性、普遍存在性和生物放大性以及蓄积性对生态系统存在潜在的威胁。土壤-动物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PBDEs及其衍生物的动物吸收和转化可为评价PBDEs及其衍生物的土壤环境污染风险提供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有关土壤-动物系统中PBDE
热电材料可以在不装配任何运动部件的情况下直接将废热转化为电能,为全球能源危机提供了绿色、可持续的解决手段。Cu3SbSe4是一种三元铜基硫属化合物,具有较窄的带隙(约0.29 e
专利技术属于一种无形的资产,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专利制度,而且要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专利制度,尤其是与我们毗邻的俄国专利制度。俄国是中国目前的主要贸易伙伴,充分知晓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的区别,在研究过程当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专利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中俄专利法律制度的变迁比较,主要论述
种子蕨植物是一类始现于晚泥盆世,繁盛于石炭纪、二叠纪,绝灭于中生代,营养器官类似于蕨类植物但却以种子繁殖的早期裸子植物。如今,该类植物化石已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方被
本文通过邻香兰素,2-溴异香草醛与含苯环的二胺1,2-二(2-氨基苯氧基)乙烷,4,4’-氧二苯胺,{[4-(2-氨基-乙基)-苯氧基]-苯氧基}-苯胺的席夫碱反应,合成了4个新的含多苯环的席夫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