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属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以侵犯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多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其病程长,病变程度轻重各异,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UC的发病率和诊断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多见于20-40岁。目前,现代医学对于UC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及精神等多种因素密切有关。临床常用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四类药物治疗,安全性及耐受性均差。在祖国医学中,UC属腹痛、痢疾、泄泻等范畴,多因外感六淫尤其是湿热之邪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致使湿邪蕴结于肠道而发。脾虚湿滞贯穿始终,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基本因素。急性期中医学多属湿热蕴结。当治以清热利湿,健脾行气导滞。胃肠安具有芳香化浊、行气止痛,健脾导滞等功效,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前期药效试验证实其具有综合性多靶点止泻效应和杀菌作用。本研究以溃疡性结肠炎(UC)为重点,拟通过观察胃肠安对UC模型大鼠结肠炎症及肠道屏障的干预效应,阐明其对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病变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1.以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混合液灌肠制备UC大鼠模型。2.给予不同剂量胃肠安灌胃,通过观察大鼠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的变化、结肠黏膜损伤程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阐明胃肠安对UC模型大鼠症状的干预作用。3.通过对各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0及炎症相关酶COX-2检测比较,探讨胃肠安对UC大鼠炎症的干预机制。4.通过对大鼠结肠黏蛋白及EGF含量检测,以阐释胃肠安对UC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1.成功改良并复制UC动物模型。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疾病活动指数(DAI)及黏膜损伤指数(CMDI)均明显升高(P<0.01)。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组织,可见黏膜上皮坏死脱落,大面积溃疡形成,溃疡周边腺体扩张,腺上皮细胞增生,黏膜层、黏膜下层充血水肿,肠壁各层均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2.给予UC模型大鼠不同剂量胃肠安,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减轻,DAI评分下降,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肠壁溃疡及充血水肿病变得到有意改善,CMDI评分降低,其中,高剂量组呈显著性差异(P<0.01)。光镜下可见,用药组大鼠结肠上皮得到不同程度修复,溃疡面缩小,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3.高、中剂量组,血清I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IL-10水平显著性升高(P<0.01);结肠黏膜中COX-2表达明显减少(P<0.01)。4.胃肠安高剂量组大鼠结肠黏蛋白分泌及硫酸化的程度明显恢复,结肠EGF表达含量显著性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通过三硝基苯磺酸/50%乙醇湿合液灌肠制备UC大鼠模型,成功改良并复制了UC大鼠模型。通过对UC大鼠DAI及CMDI、炎性细胞因子及肠屏障中物理屏障的结肠黏蛋白分泌表现、EGF表达含量的比较证实:胃肠安可通过抑制UC大鼠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水平,提高抑炎因子IL-10水平,下调COX-2表达,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并通过增加UC模型大鼠结肠EGF表达,刺激结肠黏蛋白合成与分泌,提高黏蛋白硫酸化程度,以促进肠黏膜修复和溃疡愈合,保护肠屏障。即调节炎性细胞因子与黏蛋白分泌是胃肠安有效改善UC大鼠症状及结肠黏膜损伤程度,控制病情的重要作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