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含氟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工业、公共卫生及国防等众多领域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如今人们正积极地探索合成各种含氟高聚物。而其中对通用高分子的氟化改性,既可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氟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工业、公共卫生及国防等众多领域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如今人们正积极地探索合成各种含氟高聚物。而其中对通用高分子的氟化改性,既可使其获得含氟材料特有的优良性能,又能保留原有材料的优点,同时避免了含氟聚合物价格昂贵的缺点,而受到尤为广泛的重视。本论文就是在导师关于含氟酰基过氧化物及含氟氮氧自由基化学的积累基础上,以探索采用温和手段对高聚物进行氟化改性为主要目标。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二章到第五章)利用2,3,3,3—四氟—2—[1,1,2,2—四氟—2—(磺酰氟)乙氧基]丙酰氟(FSO2CF2CF2OCF(CF3) COF),合成了一种特殊的酰基过氧化物,全氟[2—(2—磺酰氟)乙氧基]丙酰基过氧化物[(FSO2CF2CF2O(CF3) CFCOO)2],并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其中第三章探索了(FSO2CF2CF2O(CF3) CFCOO)2对含苯环聚合物的改性反应以制备含氟离子交换膜,对于线性聚苯乙烯改性相当成功,但对聚砜的改性却失败了。第四章对此过氧化物的F113溶液与大孔交联聚苯乙烯球体进行的液—固相反应进行了研究。按照单电子转移反应机理在大孔交联聚苯乙烯苯环上引入了官能团—(CF(CF3) OCF2CF2SO2F),碱性水解后制得了一种新型大孔离子交换树脂。我们希望利用氟醚链的化学交换树脂的性能。同时还研究了不同氟化比率、不同交联度、不同球体大小的聚苯乙烯及不同温度时的改性反应并对合成的树脂进行了表征。第五章则研究了(FSO2CF2CF2O(CF3) CFCOO)2作为引发剂合成具有含氟端基的低聚物的反应,获得了其引发苯乙烯聚合的最佳条件。
本文第二部分(第六章)通过单电子转移反应在室温下合成了稳定的全氟丙酰基—仲丁基氮氧自由基并将其作为在溶剂化特性ESR研究中的自旋探针。研究中发现该氮氧自由基在11种非质子性溶剂中的aN值与反映溶剂分子群聚性的参数有ET、Z有极好的线性相关,得到了两个相关方程:aN=1.77×10-2ET+6.64(10种溶剂,r=0.984);aN=0.97×10-2Z+6.73(5种溶剂,r=0.963)。同时阐明了相关方程中的斜率和截距的物理意义。
其他文献
该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以生物质资源为导向的绿色化学基本问题研究的一部分.内容上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绿色植物细胞壁精细结构及多糖的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其目
以六水合硝酸锌、尿素为原料,以六亚甲基四胺为表面活性剂,利用水热法合成了多孔氧化锌微米球.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吸附仪对样品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和孔径
该文主要根据河流系统中化学污染扩散分布及其迁移转化规律,运用水质数学模拟方法,预测河流中化学污染物的扩散及其浓度分布状况.该文针对河流非点源污染流量不可忽略的情况,
该文本着创新生化样品的定量分析技术,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几种生化样品体系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的系统性研究.该文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单组分生化体系(液体)--L-肉碱,烟酸
由于近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是尽可能地从化学反应中获取多维化学信息,所以将阻抗/网络技术应用于压电学的研究中,更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但是,基于谐波(泛频)传感来研究PQC在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1.含稀土助剂低贵金属三效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1.1含Ce和La低贵金属三效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采用含CeO和LaO的不同初始原料和不同加入方式,制备了一系列以C
锂离子电池是近年来最具潜力的储能装置之一,其性能绝大部分取决于电极材料活性物质的储锂能力。因此电极材料的研究发展是朝着可逆容量高、结构的灵活和稳定性(寿命长)、高安全性、锂离子扩散速率快(电流密度大)等目标进行。目前,石墨基材料由于其低成本、高产率、便捷嵌锂脱锂的电化学过程、循环过程较小的体积改变(9%)和良好的容量保持率等特点使其成为目前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但是,石墨基负极材料的理论储锂容
该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首次得到稳定的二氧化钛胸体.有格诱导聚合胶体凝聚法(PICA),得到窄粒径分布的微米级多孔钛胶球,探索了醇的含量、溶液PH值
该文采用离子溅射法分别在A、B和C三类基板表面镀金属膜,用氢气在高温下对金属膜进行还原;然后使用经过还原的金属膜催化裂解低碳烷烃法,制备碳纳米管薄膜.对于A类基板,考察
安培分析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是一种耦联电化学分析技术和传统的酶联免疫技术的高灵敏度传感装置,与其它电化学免疫传感技术相比,更加灵敏、快速,而且装置便宜,操作简单,易数字化,能方便地实现实时输出和监测。影响免疫传感器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是传感器的可重复使用性,可更新的安培分析免疫传感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将抗原(抗体)与石墨或者碳固定在载体材料中,在一个竞争性的或者夹心式的免疫反应后,将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