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淬火-碳分配工艺是在传统的马氏体转变淬火-回火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新工艺是由J.G.Speer等人提出的,其工艺特点是:在奥氏体化之后,需要将钢淬火至Ms点与Mf点之间,从而得到过饱和的马氏体,然后再在较高的温度进行一段时间的碳分配,使C元素从过饱和的马氏体分配至残留奥氏体,残奥因为富碳而稳定,再冷却至室温。在室温下,这种工艺的组织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其中,马氏体组织可以保证钢的强度,而残留奥氏体可以保证钢的塑性,这是因为其在形变过程中发生了相变诱发塑性。前人已经从碳含量和淬火温度等各个方面对Q&P热处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Co和Al这两种元素对高碳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组织的影响。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研究了这两种元素对连续冷却转变以及对淬火-碳分配(Q&P)工艺的影响。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在较慢冷却速度下(0.02–2.0℃/s)研究了Co和Al元素对高碳钢连续冷却转变及组织的影响。采用Thermecmastor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o和Al对高碳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测量了其相变温度,建立了其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在0.1℃/s缓慢连续冷却条件下,可以获得片层间距为45nm,硬度为425HV1的超细全珠光体组织。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Co和Al合金的加入增加了奥氏体到珠光体转变的自由能,加速了珠光体转变和细化珠光体片层间距,在缓慢连续冷却条件下得到了纳米尺度的全珠光体组织。在研究Q&P工艺对高碳钢组织的影响时,利用MUCG83软件计算了TTT曲线,设计出了Q&P工艺:在950℃奥氏体化,保温30分钟然后淬火至190℃和100℃,再在400℃保温进行碳分配0s,300s,1800s,最后水淬至室温。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热处理后样品的显微组织,利用XRD对残留奥氏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利用显微硬度仪测定了样品的维氏硬度。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钢而言,残留奥氏体含量随着碳分配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但硬度降低。Co和Al的加入可以提高转变的Ms点,细化残留奥氏体的尺寸,使残留奥氏体以薄膜状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块状,同时提高了残留奥氏体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