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外英语教学课堂话语分析主要基于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教师话语、课堂互动和话语权。本文在回顾国内外英语教学课堂话语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借鉴了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提出将课堂视为一个符号圈,选取了五位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比赛的案例并转写为文字。本文通过描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符号圈内的动态交际过程,旨在探究课堂交际的内在动力以及在不同交际模式下课堂话语的功能,以期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教学经验。洛特曼以文本为基础,将符号圈内的动态交际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接触、选择、内化、融合和传播。这一过程包含两种交际模式,即“我-他”型和“我-我”型交际模式(自我交际模式)。文本作为文化符号研究的基本要素,拥有传递、记忆、和创造功能。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受到文本功能性的支持和制约。作为传播信息和文化的重要场所,课堂具备符号圈的三大特征——异质性、不对称性和界限性,因此课堂可以被看作一个符号圈,教师、学生视为子符号圈。符号圈的异质性促使各主体在符号圈内进行互动和交流,实现了文本的记忆、传递、和创造功能。本文从文化符号学理论出发,明确了课堂符号圈内的交际过程应是动态的、主体间的,同时肯定了自我交际模式对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生成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