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与技术红利的分配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abb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农业成就非凡,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基本温饱问题。但同时,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生产效率低等代表现代化硬性指标的环节却极大地影响着农业基本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意味着农业发展不可忽视农民如何有效采纳新技术以及如何高效地从技术使用中获利的问题。本文的旨趣在于探明农户技术采纳与技术红利的分配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回顾了五类关于技术采纳的文献,这些研究都是外部解释与简易的内部因素探索结合的结果,疏漏也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忽视了农户群体内部复杂的关系结构与技术结构,在解释上缺乏张力,无法回答罗杰斯问题:技术推广是否让农民获利,还是农民们终被排挤出农业领域。因而在研究问题上,有待回到问题本身。技术在马克思的经典定义下是“技术本身”与“技术应用”两方面。技术采纳指一个农户采用创新技术的过程,技术红利的分配指的是对因技术进步而增加的收益的分配,但在这里速水-拉坦与詹姆斯·斯科特有不同看法,因此需要实证案例来分析技术采纳与技术红利的分配在罗杰斯问题上的具体呈现。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结合质性研究的方式探索上述内容。其中质性研究基于农村6个月的、针对X与Y农户的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X、Y所在的村是全国苗木之乡下辖的两个近邻的村庄,合称为T村。两人参与苗木生产模式不同、经历不同、前景不同。两人之间的比较分析与结合分析有利于揭示出技术在村庄的生成过程。以往对于交易成本之外的市场制度研究多以关系网络分析为主,包括两类:普通关系网络和庇护关系网络,但是这两类无法综合理性的成本标准与规范的秩序原则。于此,本文正试图以T村经验展示这种综合的可能性。X、Y苗农经历了三大技术悖论:分化悖论、传播悖论、敏感悖论,从中我们可以分别看到三种社会事实:“地方性知识及其社会整合”、“互惠性的理性系统”、“弹性的边界渗透”。它们解决了“如何有效认识稳定成本”、“如何理性测量稳定成本”和“如何灵活运行稳定成本”的具体技术采纳行为问题,稳定成本随之减少。接受新农技的农户依次进入非正式制度的市场中循序上升的准入门槛、积累门槛、竞争门槛,致力于保障产销获益,保证利润不被稳定成本所挤压。整个技术过程可以这样表述:技术采纳在降低了稳定成本的苗农身上有效地促进了技术红利的分配,使其在分配结构中处于合适位置;技术采纳在扩大了稳定成本的苗农身上干扰了红利的均衡分配。一言以蔽之,技术采纳通过农户如何运用稳定成本的方式而相应影响技术红利的分配。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接受新品种技术的人由于面临稳定成本上涨或下降的情况其关系网络或阻塞或通畅,相应的结果则是收益受阻或者盈利颇丰。这就是技术采纳影响技术红利的分配的过程。因此,通过创新的概念“稳定成本”能够梳理清楚T村经验呈现出的新制度经济学与新经济社会学之外的实证内容。总之,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质性研究是为了探明技术采纳行为与技术红利的分配的关系,另外也为了对市场经济学的再重建和再批判进行一次尝试。这两者即是目的,也是过程,更是本文后续研究的起点。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如何构建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的社会是
明文转换为DNA序列的对称密码算法通过使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利用海量DNA分子特性和现代密码技术相结合,将DNA序列作为加密消息的载体,实现了明文数据加密及认证等密码学功能。
质量是现代企业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最根本的保证,企业必须不断通过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来提高效率和优化管理,这样就对传统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信息技术和网络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随着电脑与网络技术的逐日发达,电子商务空前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有形的市场逐渐转向了网络。而相应的企业管理也都逐步进入信息化轨道——人力资源
银行是向人们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机构,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银行系统的一部分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近些年来,农村
近年来,制造装配企业都面临着市场需求多样化和需求量快速转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较强的装配线调整能力。调整同时,企业希望尽量减少制造设备的投资和装配线转换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开创全方位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起到引擎作用的是经济带中的城市,建设低碳城市既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城市可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当中,人口流动和都市人口集聚使得以轻轨、地铁等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运营中重要性程度日益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将较大规模
东昆仑夏日哈木矿床是中国继金川矿床后发现的第二大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也是目前为止造山带背景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前人已经从其成矿时代、成矿地质背景、岩浆侵入期次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针对夏日哈木矿床成矿期次,成矿阶段目前还尚未有所详细的研究,限制了对成矿机制的认识,从而影响了对整个矿床的认识。本文从夏日哈木矿床主要赋矿岩相,橄榄岩相和辉石岩相入手,利用地球化学手段系统分析主要金属硫化
喀斯特地区大多岩石裸露程度高,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生态环境具有极度脆弱性的特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受人为干扰性强,主要表现为农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为了改善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巩固地区耕种文化,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研究喀斯特地区的耕种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依据生态平衡理论、生态系统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人地关系理论,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