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描述夸克耦合常数的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矩阵一直是标准模型理论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夸克被强相互作用束缚在强子中,直接提取出夸克耦合是非常困难的。半轻衰变通常被用以研究夸克耦合常数,因为在半轻衰变中强相互作用只影响强子流。 粲介子的半轻衰变已经得到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因为其可以提供计算CKM矩阵元|Vcd和|Vcs|的必要信息,同时也可严谨地测试衰变振幅中强相互作用的影响。强子流中强相互作用的影响可以通过可计算的形状因子参数化,例如格点QCD和QCD求和法则。夸克耦合常数|Vcs|和|Vcd|紧密地受CKM幺正矩阵约束,因此,测量粲介子的半轻衰变率和对应的形状因子可以严格地检测理论预言。全面理解粲介子的半轻衰变既需要研究高统计量的过程亦需要涵盖稀有衰变过程。 半轻衰变D+→ωe+νe正是一个可以提供检测上述理论预言的粲介子半轻衰变。该半轻衰变分支比由CLEO-c实验组首次测量,其对应的形状因子囿于统计量的局限并没有得到测量。半轻衰变D+→ωe+νe的衰变分支比依赖CKM矩阵元|Vcd|,可以通过CKM幺正矩阵得到。忽略轻子质量,三个主要的形状因子将影响衰变分支比:两个轴矢量形状因子和一个矢量形状因子,这些形状因子都是依赖轻子对系统不变质量平方(q2)的函数。 半轻衰变D+→φe+νe过程尚未在实验上被观测到。最近一次关于此衰变的寻找是由CLEO-c实验组在2011年使用了818pb-1积分亮度的ψ(3770)数据完成的,没有明显的信号被观测到。在90%的置信度下,此衰变的分支比上限被设定为9×10-5。因为φ的价夸克(valence quark)s(s)与D介子的夸克组分cd有明显的区别,该衰变过程只可能通过ω-φ混合或者“弱湮灭”机制发生。对于此衰变分支比的精细测量信息可以推断出占主导地位的衰变机制。例如,一项关于半轻衰变D+s→ωe+νe和D+s→φe+νe分支比比值的研究表明,B(D+s→ωe+νe)若超过2×10-4,使用ω-φ混合机制就无法合理解释,并将证明“弱湮灭”机制的主导地位。由于物理学机制上半轻衰变D+→φe+νe和D+s→ωe+νe非常相似,寻找该半轻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论文中,基于BESⅢ探测器在(√s)=3.773GeV能量点附近取得的积分亮度2.92fb-1的正负电子湮灭数据,我们给出了半轻衰变D+→ωe+νe更加精确的分支比B(D+→ωe+νe)=(1.63±0.11±0.08)×10-3,并对此过程对应的形状因子进行了首次测量:rv=1.24±0.09±0.06,r2=1.06±0.15±0.05。上述结果中,第一项误差为统计误差,而第二项误差为系统误差。同样基于此数据样本,我们尝试寻找了半轻衰变D+→φe+νe。在90%置信度下,我们得到了更加严格的分支比上限B(D+→φe+νe)<1.3×10-5。 同时基于BESⅢ探测器取得的2.25×108个J/ψ事例,我们也尝试寻找了J/ψ粒子的弱衰变过程J/ψ→D-se+νe+c.c.,并得到了相较现有结果更加严格的上限,同时第一次寻找了弱衰变J/ψ→D*s-e+νe+c.c.。对于这两个弱衰变过程并没有任何信号被观测到,在90%置信度下,分支比上限分别是B(J/ψ→D-se+νe+c.c.)<1.3×10-6和B(J/ψ→D*s-e+νe+c.c.)<1.8×10-6。该结果与标准模型理论预言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