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环境恶化、资源耗损、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频发,区域超载现象愈发突显,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因而得到广泛关注。为了平衡区域健康发展面临的压力和其自身的支撑能力,技术进步和创新由于能够提高社会发展效率,成为当前重大发展战略。但有关技术进步对综合承载力影响的研究相对欠缺,尚不明确能否通过技术进步改善我国不容乐观的区域承载现状。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把脉我国综合承载力状态和技术进步水平,进而探讨其动态关系,以帮助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综合承载力的建议,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实践。
本文首先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综述,识别了综合承载力系统应包含的三个子系统和七种关键要素,从发展压力和支撑力角度重新界定了省域综合承载力的应有之义,构建了技术进步对省域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机理。其次,基于文献研究形成了综合承载力候选指标库,通过建立流行度-适用度指标选取模型,构建了省域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分别测度了我国30个省在2004年至2016年间的综合承载力状态和技术进步水平,并对两者的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技术进步对我国整体综合承载力以及对各省域综合承载力的动态影响,最终针对不同类型的省域提出了优化承载力状态的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在理论层面,技术进步能够作用于区域发展的支撑力和压力,既可以对承载力系统产生正向效应,又可以产生负向影响,最终的表现是正负效应博弈的结果。②省域综合承载力状态在研究期内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但各省、各区域间差异较大,东中部区域综合承载力水平远优于西北地区,同时综合承载力与城镇化规模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③技术进步水平表现出波动下降的态势,较大幅度的下降出现在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且技术进步水平的空间差异明显,东北地区较为落后。④在我国整体层面,技术进步对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表现为负向效应,且该负向影响逐渐减弱;在各省域层面,技术进步对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正向效应类省域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负向效应类省域大多位于东北和西北地区,而正负交替类省域则多处于中部地区。⑤对于正向效应类省域,应采取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制定合理发展目标等措施优化综合承载力;对于负向效应类省域,应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发展的支撑力;对于正负交替类省域则应采取关注自身短板、加快科技融合等手段,推动综合承载力提升的效率。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省域综合承载力间存在动态影响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不同省域发挥的效应不同。只有准确掌握两者的水平和影响作用,才能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更科学的使用技术进步手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化提升综合承载力,避免盲目借鉴经验,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文首先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综述,识别了综合承载力系统应包含的三个子系统和七种关键要素,从发展压力和支撑力角度重新界定了省域综合承载力的应有之义,构建了技术进步对省域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机理。其次,基于文献研究形成了综合承载力候选指标库,通过建立流行度-适用度指标选取模型,构建了省域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分别测度了我国30个省在2004年至2016年间的综合承载力状态和技术进步水平,并对两者的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技术进步对我国整体综合承载力以及对各省域综合承载力的动态影响,最终针对不同类型的省域提出了优化承载力状态的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在理论层面,技术进步能够作用于区域发展的支撑力和压力,既可以对承载力系统产生正向效应,又可以产生负向影响,最终的表现是正负效应博弈的结果。②省域综合承载力状态在研究期内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但各省、各区域间差异较大,东中部区域综合承载力水平远优于西北地区,同时综合承载力与城镇化规模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③技术进步水平表现出波动下降的态势,较大幅度的下降出现在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且技术进步水平的空间差异明显,东北地区较为落后。④在我国整体层面,技术进步对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表现为负向效应,且该负向影响逐渐减弱;在各省域层面,技术进步对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正向效应类省域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负向效应类省域大多位于东北和西北地区,而正负交替类省域则多处于中部地区。⑤对于正向效应类省域,应采取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制定合理发展目标等措施优化综合承载力;对于负向效应类省域,应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发展的支撑力;对于正负交替类省域则应采取关注自身短板、加快科技融合等手段,推动综合承载力提升的效率。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省域综合承载力间存在动态影响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不同省域发挥的效应不同。只有准确掌握两者的水平和影响作用,才能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更科学的使用技术进步手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化提升综合承载力,避免盲目借鉴经验,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