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olbachia(沃尔巴克氏体)作为一个借助母系遗传、经卵传播的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共生菌类群,广泛分布在昆虫和螨虫等多种节肢动物及线虫中,能对宿主生物学产生多方面影响,其中主要是对宿主的生殖方式进行调控,包括引起细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PI)、雄性雌性化(feminization,F)以及杀雄(male-killing,MK)等。寄生蜂(Parasitoid)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分布广泛,是瘿蜂等多种农林害虫的天敌类群,在生物防控农林有害昆虫、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寄生蜂据相关报道是多种共生菌的携带类群,其体内携带的共生微生物主要有Wolbachia、Rickettsia、Cardinium、Buchnera等,其中 Wolbachia在寄生蜂中分布最为广泛,对宿主生物特征影响最为显著,能引起寄生蜂生殖行为的异常。相关研究已在多种寄生蜂中检测到Wolbachia的存在,但其检测主要基于wsp和16srDNA等单基因扩增和分析,其结果缺乏可靠性。本研究采用wsp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采自不同地区的17种寄生蜂中Wolbachia进行检测、分析、定型,并通过寄生蜂和Wolbachia多基因在进化上的关系进行比较,探讨了Wolbachia在寄生蜂类群中的传播方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采自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四省10地点瘿蜂的寄生蜂种类进行了初步鉴定,共计5科10属17种寄生蜂。具体结果如下:旋小蜂科1种,跳小蜂科1种,广肩小蜂科2种,长尾小蜂科5种,姬小蜂科8种。本文同时提供了2族5属8种寄生蜂寄主瘿蜂的标本采集信息和地理分布情况等。(2)对湖南等四省区5科10属17种203个瘿蜂的寄生蜂个体使用Wolbachia的wsp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了Wolbachia感染检测,检测结果共8种寄生蜂感染Wolbachia所感染率最高的为栗瘿长尾小蜂Torymusd sinensis和食榕小蜂Sycophila sp.,感染率均为100%,感染率最低的为日本大痣长尾小蜂Megastigmus nipponicus,感染率为31.3%。(3)通过对湖南等四省区13种瘿蜂的寄生蜂感染的Wolbachia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得到MLST等位基因共34个,其中有9个为新等位基因:gatB基因获得2个、cox A基因获得1个、hcpA基因获得2个、ftsZ基因获得1个、fbpA基因获得3个新等位基因,并获得4个新的ST序列型。5个MLST基因(gatB、hcpA、ftsZ、coxA、fbpA)均被检测扩增到的寄生蜂有6种,这6个新株系分别属于A大组和B大组。联合寄生蜂CO I基因和MLST分型基因分析表明,这6株系Wolbachia与寄生蜂宿主的系统进化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显示Wolbachia在寄生蜂间存在水平传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