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以下简称历史题材剧)的真实性与审美性的讨论仍是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面对众多的历史题材剧,都对其中“历史”与“文学”的因素进行着积极的反思。本文立足于我国历史题材剧中“真实性”与“文学性”的辩证关系,借鉴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中阐释学、叙事学以及话语分析等相关理论成果,结合具体影视作品,分析历史题材剧的叙事方式并解读其审美意味,进而得出历史题材剧应当是“真实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结论。论文的绪论部分简要梳理了历史叙事中的“文学性”问题,探讨历史文本的“虚构性”与文学文本的“真实性”之间的关联,并结合当前对于历史题材剧作的研究现状,提出“文学如何恰当反映历史”这一基本问题,为其后对历史题材剧的审美解读做出理论铺垫。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讨历史题材剧的定位问题与接受机制。所谓历史题材剧应该被定位为文学作品,具体来说属于影视文学的一种。本章具体区别了“历史剧”和“历史题材剧”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对历史剧的撰写要求作出简单概括。提出在历史题材剧的接收机制中,意识形态性、接受群体的审美取向、商业运作性共同决定了剧作的创作、生产和传播,为后文对其叙事进行审美解读提供学理基础。论文的第二章借鉴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具体案例对历史题材剧进行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重点阐释历史题材叙事模式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叙事线索之间的关联性。在叙事分析中主要使用影视语言、视角分析和巴赫金复调理论进行解读,并尝试对复杂叙事结构进行归纳整理,从而使历史题材剧的解读具有理论的支撑。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宏大叙事中的国家历史话语(如红色经典系列),并与新历史主义的中的“小写的”民间的叙事话语(如现当代新历史主义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比较,进而探索使二者和谐统一的多元叙事话语。为实现“真实性”与“审美性”的交融建构一种新的话语叙事视角,以此突出历史叙事中的“审美”意味。论文的第三章重点归纳了历史题材剧的创作要求和社会功用,使历史剧的审美解读落实到指导当下历史题材剧创作的具体实践。历史题材剧是历史故事与影视艺术的结合体,历史题材剧的创作必须接受历史层面和艺术层面的双重制约,一方面要尊重历史,再现历史,给观众以历史真实感,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艺术创作的原则,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从而使历史题材剧真正地具有普及史实、教化人心和传递美感的社会功用。论文的结语在总结全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历史题材剧健康发展的关键:无论是作为历史题材剧的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应当处理好历史性与文学性、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这三方面的重要辩证关系,以真正地体现“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